真的全都是宋體嗎?
印刷品中的「宋黑仿楷」何時出現?
為什么仿宋和楷體不如宋、黑體流行?
宋體的地位并非不可撼動
真的基本上都是宋體嗎?很顯然并非如此,除了「宋體」,書籍出版物中極其常見的正文字體還有「黑體」,也有一些出版物會使用「仿宋」或「楷體」。
仿宋和楷體沒有宋體和黑體的應用那么廣泛,這倒是真的。
印刷品中的「宋黑仿楷」何時出現?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字體除了傳承還會受到執行工藝的影響。
相關的內容比較復雜,可以閱讀版本學相關書籍,本文依靠了黃永年老師《古籍版本學》這本書中的大量相關記載和考證。
如果只是想要快速、簡單地了解演變過程,可以閱讀今田欣一的《宋朝體與明朝體的流變——漢字字體歷史》一文,里面對漢字字體的一些關鍵時間節點進行了梳理。但今田欣一的文章是日本視角下觀察的中國漢字字體,缺少中國近代的相關資料,而且對于中國傳統書法的理解似乎也和我們中國人不盡相同,我會在這個文章中做簡單補充。
希望能夠讓完全不知曉相關內容的人,快速獲取這段歷史的大概輪廓,了解印刷字體是如何演變到了如今的模樣。具體時間線如下:
雕版印刷與刻本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時期,「雕版印刷」就已經流行起來。雕版印刷會將手寫原稿反貼到木質版片上,用刻刀把字槧刻成凸起的狀態,刷上一層墨,然后蓋印在紙上。整個過程中有許多技術工藝的細節,這里不做展開。但刻字的技法影響到了后來的字體造型,后面會有所提及。
有一個重要的名詞需要記住,雕版印刷制成的書籍叫做「刻本」。
宋朝刻本中的「楷體」到了宋朝,印刷業興盛。浙江、四川、福建是宋代印刷事業的三大產地,產生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刻本字體。值得注意的是,今田欣一文章中對于各地區字體風格的判斷較為絕對,閱讀時不可盡信。并且與《古籍版本學》中的說法有所出入,更建議大家閱讀黃永年老師的相關解讀。
按黃永年老師的說法,從北宋末年到整個南宋時期,杭州刻本的字體可以說是清一色的歐體,也就是歐陽詢(557年–641年,唐代)的書法風格。歐體筆畫像刀切一樣整齊,用刀刻起來相對比較容易,受刻工歡迎。
北宋時期福建地區的建本(或稱閩本)都作顏體,也就是大多采用顏真卿(709年–785年,唐代)的書法風格。顏體有多種不同的風格,建本用的是近似《多寶塔碑》的一路,因為這路字更容易學,適合工匠刊刻。
四川地區的宋蜀本傳世較少,但是特征顯著,字體分為大字本和小字本。大字本基本都是顏字的架子,但與建本的版本有所不同,滲入了柳公權(778年–865年,唐代)的柳字成分。
至此可以看出,雕版印刷的刻本還全都是「楷書」風格。而且無論哪個地區,字體流行趨勢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執行工藝難度的影響。
南宋臨安書棚本南宋時期,臨安(今杭州市區的上城區和拱墅區轄區以內)被定為都城。「臨安府棚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節點,其刊刻的唐宋詩集等作品,通稱為「書棚本」,陳起是這個書鋪的主人。陳氏書棚本的坊刻字體雖然還是歐體,但筆道轉瘦。我認為,已經可以從中看出一些如今所謂「仿宋體」的影子。
明朝的「宋體」出現元代流行趙體,也就是趙孟頫(1254年-1322年,元代)的書法字,元代刻本中的字體自然也受到了趙孟頫的影響。在明朝初期,很多刻本字體都在使用元代的趙體字風格。明前期的建本會沿襲元代建本中的顏體字。
到了明中期的嘉靖本、正德本、隆慶本,趙體突然改換成了整齊的歐體,這是一種復古行為。但南宋浙本的歐體書寫感很強,但明中期的歐體比較方板整齊、變得規范化。另外,明中期建本的圓潤顏體字逐漸變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點劃生硬、撇捺較長的字體。可見,此時的字體已經露出向工藝規范化字體發展的端倪。
明后期,從萬歷開始,演變出了「方體字」,也有人管它叫「宋體」。這種字體橫細豎粗,橫平豎直,十分整齊。今田欣一那篇文章中提到,這個字體最初是在復刻「臨安書棚本」時將筆劃加以直線化得來的。沒錯,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宋體起源。
也就是說,「宋體」這個叫法就是從明代才開始的,我個人認為這是為了區別于元代刻本的字體風格,強調它是從宋代刻本字體風格演變而來的。所以如今日本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民間會稱其為「明體」,不過即便民間會有這種叫法,但比如臺灣地區官方還是和大陸一樣稱之為「宋體」。從視覺上看,這種字體雖然脫胎于宋朝的字體,但事實上它和宋朝時候的刻本字體完全不像。不過這種新字體確實更規范化,更有利于雕版槧刻。
為什么說它更利于槧刻呢?雕版刻字并不是逐字雕刻,而是先把所有字的橫線給刻出來,然后再刻襯刀和其他筆畫。然后用挑刀的手法把字以外的木頭剔掉。筆直的筆畫非常容易雕刻,圓轉筆畫刻起來就會很麻煩。所以字體越是橫平豎直,就越有效率,越不容易出錯。網絡上有很多網友上傳的雕版刻字視頻,大家搜索到一看便知。
民國流行的「仿宋體」民國初期,丁三在(丁善之)先生主創了「聚珍仿宋」活字。根據考證,聚珍仿宋很可能也是參考「臨安書棚本」發展而來。聚珍仿宋在當時廣受贊譽,后來誕生了更多樣化的仿宋體作品,比如華豐字模廠的仿宋字。而這些仿宋鉛活字,直接演變、影響到了如今我們使用的仿宋字體。
聚珍仿宋算是中國印刷史的一個高光時刻,可以閱讀孫明遠的相關研究書籍,但想要更加完整和準確的話,建議搭配俞佳迪的論文《聚珍仿宋體設計版本考證與補遺》來閱讀。
舶來品「黑體」登陸在李少波《黑體字源流考》文章中提到,在《中國印刷年鑒》里面有這樣的記載:從1869年姜別利在日本向本木昌造傳授電鍍法生產漢字銅模之后,中日兩國在近一百年的時間里,相互交換銅模和鉛字,日本向中國出口「明朝體」和「黑體」,中國向日本出口楷書體(日本叫「清朝體」)和「仿宋體」。這段文獻提到了我國黑體的來源:中國曾經進口過日本的哥特體鉛字,并以此自創了黑體字。
這可能是人們容易誤會的地方,那就是漢字黑體的歷史其實很短,相比之下宋體更類似于漢字的「基本款」,而黑體更類似于一種「美術字」的出現。確實在民國初期,黑體登場最多的形式,就是作為美術字搭配在印刷版面的局部位置。
而黑體以獨有的優勢,成為大量出版物的正文字體選擇,已經是后來的事情了。
計算機時代的「宋黑仿楷」經過了雕版、活字、照排再到如今的印刷技術,宋黑仿楷都得到了傳承,它們都被做成了字庫,以字體文件的形式存在于計算機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黑體在屏幕顯示中展現出了自身的優勢,受到了人們的青睞。而數字設備這種全新的載體,與傳統紙張印刷相互影響,共同決定著字體的流行趨勢。我想這或許是讓黑體快速發展到和宋體近乎平起平坐地位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仿宋和楷體不如宋、黑體流行?視覺觀感人們對一種字體的視覺觀感,會隨著所處時代和流行趨勢發生改變。
就好像我們現在將宋體視為基本款,但在明代宋體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會覺得它是個異類。再比如我們現在將楷體視為手寫感很強的字體,但在宋雕版書時代,人們會覺得楷體才是如空氣般存在的漢字最原本的模樣。再比如黑體現在看起來仿佛沒有什么性格,但在它剛剛出現的時候,更容易被視為一種美術字。
僅我個人覺得,在如今人們的眼中,宋體和黑體的個性似乎更少一點,仿宋和楷體似乎更像一種極具風格、手寫感強的作品,并不能夠適用到所有作品中,尤其是在這個全世界文化交融碰撞的時代。比如一個介紹電子樂的書籍,你會選用楷體作為它的正文字體嗎?
易讀性我曾經和曾祥東做過一個漢字重疊實驗的可視化視頻。將6000多個漢字整理成表,然后隨機選取文字進行不斷疊加,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圖案。
在這個實驗結果里可以看到較為直觀的結果,楷體和仿宋的字面率看起來更小一點,而宋體和黑體看起來要更大、更方正且橫平豎直,中宮看起來也更開闊。相比仿宋和楷體,宋體的外輪廓呈現更接近方形的模樣,這也直觀地解釋了為什么明代人們會管宋體叫「方體字」。
這其實就是「易讀性」的問題,一般認為更大的字面率、更開放的字懷、更寬闊的中宮可以提升文本的易讀性。易讀性相對較低的文字,閱讀時候就要更集中精神,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看著費眼睛」。宋黑仿楷的易讀性其實本身都不錯,但如果是報紙之類的小字號,宋體和黑體就會展現出自己的優勢。排版人員出于這種考慮而讓楷體和仿宋在正文字體競爭中落選的情況,我認為肯定是存在的。
多種粗細的字重一個字體只有一種粗細的話,很多時候是不夠的。
在標題字、正文或者是較小文字的情況下,往往都需要使用不同粗細的字重才能滿足需求。如今甚至還有了能夠無級變化的可變字體,有時候還需要考慮視覺尺寸等問題。黑體、宋體、楷體在不同字重的支持上自然是合格的,但仿宋體的更粗或更細版本似乎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無法形成一種成熟的字體家族。
另外,參考前面我提到的歷史,仿宋是將手寫楷體變細、變工藝化演變過來的。那么在字體全都標準化、工藝化處理的當下,仿宋本質上有沒有可能只是楷體的某種「較細字重版本」,而非獨立類型的字體呢?
這有待設計師們思考和嘗試。
宋體的地位并非不可撼動雖然宋體也并非漢字最原本的模樣,它的出現在歷史上也飽受詬病。但是從近代到現在,宋體仍然被視為漢字的「基本款」,理所當然任何關于漢字的工藝和嘗試都會基于宋體來做。但就像宋版書中的楷體一樣,這種地位并非不可撼動的。黑體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子,宋體在如今大多數人的眼中仿佛也沒有那么「基本」了。
總之,我認為一切最終都會朝著功能性,往更有效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