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 > 游戲 > 正文
    從洞穴藝術到現實主義:西方經典繪畫發展簡史
    來源:嗶哩嗶哩作者:洞察網2022-04-25 06:52:02

    繪畫可以算得上是人類最早關于藝術的描繪及記載,它起源于石器時代無社會的人類活動蔓延至今,成為了一種永恒燃燒的火焰。今天就讓我們回溯人類歷史,從最初對其發展展開敘述:

    洞穴藝術

    洞穴藝術起源于石器時代,是一切繪畫的根源。最早的壁畫距今三萬年前,1994年在肖維巖洞被發現。之所以稱其為洞穴藝術,是因為它是以一種洞穴壁畫的形式存在,是最早固定藝術的雛形,以雕塑品、小型手工制品等可攜帶藝術對標。洞穴壁畫以描繪動物為主,凸顯了動物對于古代人類的重要性,這些壁畫被用于狩獵的巫術儀式當中以祈求大豐收,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巫術說”與“勞動說”。

    當然,有時候也會有比較罕見的描繪人類活動的壁畫。石器時代的”藝術家“們用手和動物毛做的刷子來涂抹顏料,有時候甚至會用中空的骨頭來把顏料噴到墻上。紅色和黑色是最常見的顏料顏色,他們使用多種礦物質、動物骨頭、煤炭和其他自然物質制成。

    洞穴藝術見證了古代人類對于物質追求的根本渴望,形成了為后世記載情感力量的心靈容器的載體,作為一種構建在平面的二維藝術,這是人類邁向“智能”的一小步。

    古埃及藝術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32年)

    古埃及時期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52年,該時期最為盛名的便是其偉大建筑金字塔。在該時期,其政治形態為奴隸制的專制國家王權,以等級劃分人民。并以其重視生命的延續、永恒、與時間的對抗的宗教理念為突出。

    古埃及人對與西方藝術的巨大影響來自于他們對于象征主義的倚重,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以及后來幾乎所有藝術中的象征主義的鼻祖。不同人物大小在古埃及繪畫中表明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等級比例法),畫面的信息更加主次分明。埃及人對顏色的運用也充滿了暗示,戶外工作的男人通常被涂成褐色,而婦女和室內工作的人被涂成黃色。在繪畫中,同一場景出現了更多人物,并通過一些人物的重疊創造出運動感和緊迫感。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叫作正面律的藝術手法: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

    《電影手冊》創始人安德烈·巴贊曾把古埃及藝術稱為“木乃伊情結“,既以死抗生,存真,再現世界的完整性。作為一門獻給死者的藝術,要比其主人在歷史長河中遠遠富有生命力與給予后世的啟發。

    古希臘藝術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古希臘時期政治為城邦制民主政府,繼承了奴隸制。當時的經濟發展繁榮,有海洋貿易等促進了商業發展。是文學、科技、藝術、哲學的開端,強調和諧美。最廣為人知的建筑為帕特農神廟,運用了由畢達哥拉斯發現的黃金分割法。

    古希臘藝術通常劃分為三個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也有些專家會在古風時期之前加一個幾何時期,題材多為神話故事與戰爭英雄,風格偏于理想主義且帶浪漫主義色彩,崇尚人體美,自然逼真。

    雖然這一時期主要以建筑和雕塑為主,但也出現了名為短縮法的繪畫技法:用縮減所畫對象尺寸的透視法手段來描繪與畫面呈一定角度的對象的方法。觀者會自動把該人體或物體復原成正確的比例。

    古羅馬藝術

    (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00年)

    古羅馬時期是對古埃及、古希臘的繼承和發展,其奴隸制經濟發展繁榮、注重市民生活。羅馬帝國征戰八方,造就了數不盡的英雄史詩。在宗教上保持以多神教會為主,基督教開始出現。

    其藝術的關鍵在于實用性與功能性,突出成就是建筑藝術,標志建筑是圓形競技場、萬神廟。

    這一時期的壁畫常用白色、黃色、黑色,以及“龐貝紅”,證明了古羅馬畫匠敏銳的目光和對光影對比的掌握。在繪畫上的代表作有《采花少女》《密祭》,其風格為實用主義,注重人物個性刻畫、宏偉壯麗,題材多為鑲嵌畫與壁畫,描繪英雄和市民。

    此外,古羅馬藝術折射出基督教主題,伴隨著這些神話而來的,是藝術創作的逐漸程式化,這是后來中世紀藝術的一大特點。

    中世紀藝術

    (公元4世紀~公元13世紀)

    始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終于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米蘭赦令標志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而基督教也開始了與帝國政府的權政合流。

    這一時期的藝術以兩希文化(古希臘與希伯來)為主,繪畫皆以傳教為目的,代表作有《天使報喜》、《哀悼基督》。其藝術風格為程式化、平面化,不追求創新,強調冷峻與莊嚴。

    中世紀繪畫的創作目的變為了指向明確的作用,為教會接下來近十個世紀的黑暗統治打下了禁欲布道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民眾思想上的固化。

    文藝復興

    (公元14世紀~公元16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重生和擴張的年代,這場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于意大利中部的弗羅倫薩,后擴展至歐洲各國。在文化上大量希臘學者外逃把希臘語手稿和古希臘文學造詣帶到了西歐。體現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肯定人權,反對神權??茖W與經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代表人物有弗羅倫薩創始人、文藝復興的先驅者喬托,他的《哀悼基督》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錯覺的藝術,畫面具有明顯的空間層次感;發明了透視法的布魯內萊斯基;現實主義開荒者,在《圣三位一體》中首次引入“滅點”的馬薩喬;“油畫之父”楊·凡·艾克;還有我們熟知的“三杰”: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

    這段時期四個地區的文藝復興也有所不同:意大利地區誕生了弗羅倫薩畫派(人像、宗教)和威尼斯畫派(色彩絢麗、重于變化、重視光的效果,突出刻畫自然風景);尼德蘭地區脫胎哥特藝術,注重宗教氣息、嚴肅靜穆、人物拘謹、注重刻畫環境;西班牙地區受意大利、尼德蘭影響,注重國內斗爭、矯飾主義、懷疑、苦悶與焦慮;德國地區以透視法和人體解剖學為主,也突出刻畫自然環境。

    文藝復興是一場持久的,對藝術風格和技法表達的探索運動,成為了往后幾百年藝術的標桿。

    巴洛克藝術&學院派

    (公元17世紀)

    巴洛克意為荒誕或怪異,該時期的藝術強調“運動”與“轉變”為特點,尤其是在身體和情緒方面的,同時以烘托宏偉、生動熱情、旨在刻畫“終極”的戲劇性的以造成一種張揚、浮華的藝術效果為目的。在繪畫上,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代表作有《宮娥》、《夜巡》。

    而學院派也被稱為法國古典主義,其藝術風格依附宮廷文化、奉行唯理主義,注重嚴謹的結構和精巧的邏輯。代表作有《阿卡迪亞亦有我在》、《所羅門的判決》,注重形式的完美,線條清晰完整,抑制色彩。

    實際上,巴洛克運動起源于教會對文藝復興的反擊,試圖通過藝術作品來進行系統性的宗教宣傳。巴洛克藝術家的目的正是喚醒觀賞者內在的靈性,精神投入到與作品一樣的“神跡”以感受上帝的神圣。盡管其政治性過于強烈,但這一流派依舊影響著藝術發展的觀念與技法。

    洛可可&新古典主義

    (公元18世紀)

    洛可可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制成的室內裝飾物,18世紀法國,既繼承了巴洛克藝術也取代了它。這一時期以田園詩式的風景畫為主,描寫貴族男女游山玩水。代表作有華托的《發舟西地島》、《熱爾森畫店》。

    在經歷了“理性崇拜”的啟蒙運動后,新古典主義出現了。新古典主義是對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反動,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歷史背景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與18世紀中期的考古旅游熱,內涵在于崇尚理性,推崇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塑造類型化人物性格,借古代英雄題材和表現形式,描繪現實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代表作有達維的《馬拉之死》,安格爾的《泉》。

    新古典主義繪畫以其規范的構圖、精準的細節和扎實的線條刻畫而著稱,有時會為這些而犧牲一些光線效果和整體氛圍。常見的主題包括愛國主義,榮耀和人權。

    新古典主義運動是啟蒙運動的余波,并隨之席卷全球是推動近現代藝術變革的一場巨浪。

    浪漫主義

    (公元18世紀~公元19世紀上半葉)

    在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資本主義發展;且特別是啟蒙運動中失敗而反理性反啟蒙思想的背景下浪漫主義誕生了。

    其主張情感高于理性,崇尚天才和超人;個人崇拜、鼓吹個人的主觀感情。特征為感性情緒化(悲觀特性),強調個性、自發性、主觀性、激情、想象、心靈的自由和超越的風氣。

    代表人物有透納、戈雅、德拉克洛瓦、籍里柯,代表作有籍里柯的《美杜莎之筏》,透納的《運奴船》、《戰艦解體》。

    浪漫主義繪畫與啟蒙運動的新古典主義的對抗特征為:反對純理性的冷靜描寫;反對類型化;反對推崇古代法則、傳統;反對以線和輪廓為主的素描造型;反對嚴格的造型要求。

    作為一種贊揚噴涌激情的藝術運動,其不斷追求高度個人化的表達的主旨激發了后世藝術家不在拘禁于傳統技法,充分表現了藝術不僅可以展現外物,還可以表現內心,成為了藝術創作的一道分水嶺。

    現實主義

    (1850年~)

    在社會意識的現代化與1839年攝影術的誕生下,現實主義運動開始了。

    首先便是法國19世紀的巴比松畫派,其繪畫寫實手法表現自然、致力探索自然界的內在生命表達與畫家的真誠感受,否定了虛假歷史風景畫。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米勒。

    然后便是俄國巡回展覽畫派的組建,在1870年改組為“巡回展覽畫家協會”,主張藝術要民主化、要面向現實,高舉人民的主張,真實描繪社會和人民生活,表現民眾要求和自由解放的愿望。代表人物有列賓、蘇里科夫、列維坦。

    而這一時期也一批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這也是法國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轉折點。其繪畫特點為注重外光;注重瞬間,追求瞬間的視覺印象;重色彩。

    代表人物有畢沙羅;“點彩派”的修拉;后印象“三杰”:塞尚(打破焦點透視)、梵高、高更。

    現實主義繪畫讓我們從華麗的情感色彩中抽離出來,去重新審視我們的現實生活,反映了新的科學世界觀和人權,對社會進行批判,并對印象派起著持續影響的作用。而印象派徹底打破了歐洲藝術的傳統,突破了限制藝術自由的條框,重新定義了我們對于藝術的看法。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拿破侖戰爭 古典主義

    相關文章

    評論排行
    熱門話題
    最近更新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同gay片|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不卡一卡二卡三亚洲|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www.亚洲精品.com|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