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撰文 蘇澄宇
去醫院做體檢的人都知道,尿檢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現代醫學下的尿檢流程比較簡單,把尿樣放入儀器中讀取數據就可以得到結果。
其實很早以前(古希臘時代),醫生很早就意識到尿液是診斷病人的重要樣品,但那時沒有尿檢儀器,這可怎么辦?
當時,醫生想要從尿樣中得到信息,只能通過肉眼觀察,或者聞一聞,有必要的話還得去嘗一嘗……
簡單了解一下西方醫學的歷史,就知道尿有多重要。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是西方醫學的奠基人,也是最早的泌尿外科醫生,他注意到發燒會改變病人尿液的氣味。
赫氏紙莎草紙是在埃及發現的一個文物,上面記錄了260段古埃及醫療處方,其中就有關于泌尿系統的診斷,指出尿量過多和尿中有血都是有病的跡象。
赫氏紙莎草紙
到了公元二世紀,人們開始相信所有的身體疾病都可以從尿液中看出來。在往后到羅馬帝國時期,希臘醫生克勞迪亞斯·蓋倫(Claudius Galenus)出現了,他被認為是僅次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第二個醫學權威。在他的觀點里,肝是有機體生命的源泉,而尿液可以顯示肝臟的健康狀況。
迪亞斯·蓋倫
那以前醫生是怎么系統地分析尿液的呢?
最主要還是看顏色。七世紀,一名拜占庭醫生迪奧菲斯 Theophilus 寫了一本關于泌尿檢查的書?On Urines?,直譯過來就是《論尿》。
On Urines
這是一本詳細描述尿液如何診斷的指南,之后被翻譯到歐洲各地。
但有人嫌這本書太長太啰嗦,主要是太重了不方便帶出去問診。于是300年后,一個叫艾薩克 · 朱迪厄斯(Isaac Judaeus)在此基礎上,畫了了一個便攜的尿液評估流程圖,流程圖之詳盡,以至于他聲稱該圖可以確定所有已知的疾病。
尿液檢查圖表
這個圖表上記錄了20種尿液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對應不同的疾病,醫生采集了尿液后便可以對著圖表確認疾病。
為了更準確觀察尿液的顏色,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發明了一種圓底燒瓶,其形狀接近于膀胱,用的時候把尿液裝進去,然后拿光照仔細觀察尿液。醫生認為,只有尿液在接近人體的環境下展現,才能看出尿液的真實顏色。
過去檢查尿液的方式
光看顏色還不夠,還得品嘗味道。1674年,英國醫生托馬斯 · 威利斯(Thomas Willis)第一個發現,如果一個病人尿是甜的,那大概就是得了糖尿病。
他可能有點喜歡品嘗的過程,因為他在文獻里寫道“非常甜,就好像里面加了蜂蜜或糖”。糖尿病一詞的英文diabetes mellitus里的mellitus,就是他加進去的,mellitus來源于蜂蜜的拉丁語。
這種粗糙簡陋的尿液檢查方式,自然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甚至有點算命的成分。16、17世紀,歐洲對女巫的獵殺活動進入白熱化,對女巫的判定依據就有對尿樣的檢查。
直到18世紀晚期,隨著化學和醫學成像的進步,過時的尿檢方式才慢慢被取締。但總有小部分醫生還在堅持品嘗尿液的檢查方式,而那些醫生則成為了公眾眼里的庸醫……
庸醫也不是完全沒有市場。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有看不起病的窮人和得了疑難雜癥的病人,這些人就會放棄昂貴、科學的現代醫學,只能去找街頭小巷里的“庸醫”,用過時的方式檢查尿液。
現在,科學的尿檢已經成為常規醫療檢查項目之一,尿樣的顏色只是檢查的其中一步,后面還有對尿樣各種指標,比如酸堿度、尿比重、尿膽原、隱血、白細胞、尿蛋白等等。
至于品嘗尿液的項目,這只能在文獻里看到了。
封面來源:
參考資料:https://shimo.im/docs/RKAWVLElLGs9YGk8/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網打盡!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希波克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