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野弘之相信不用我多做介紹了,一提起他的大名,就仿佛解鎖了一座藏匿著無數“神曲”的“王之寶庫”,數量之多以至于一整天都循環不過來。作為動漫音樂界的“頂流”之一,澤野弘之不僅在“神曲”領域造詣頗深,對“密碼學”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研究。他的歌名經常像是輸入了一堆“亂碼”,不能說空前絕后、但也算是自成一派,坊間把這種“放飛自我”的“輸入法”稱作“臉滾鍵盤”。
那么問題來了:澤野弘之的“亂碼”難道是真的亂碼嗎?他取標題真的是“臉滾鍵盤”、自娛自樂的嗎?為了破除一些小伙伴對于澤野弘之的誤解,我覺得很有必要開設一門名為“澤野弘之密碼學”的課程,來為大家全方位地澄清“臉滾鍵盤”背后的真相。以下是本學期的唯一一節課,我將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帶領大家破譯看似深邃的“澤野密碼”,為大家還原一個更加嚴謹且科學的澤野弘之。
首先,我們先做一個“入學小測驗”。以下是10道名詞解釋,如果你能答對其中的一半或以上,那么恭喜你通過了“澤學家”初級考試;如果你所知寥寥,也大可不必懷疑人生,我將在后文的討論中一一揭曉答案~
β?ο?(《罪惡王冠》)
aLIEz(《ALDNOAH.ZERO》)
劇伴特化型1☆極★服(《斬服少女》)
凸】♀】♂】←巨人(《進擊的巨人》)
araganeekiNo@8女(《甲鐵城的卡巴內瑞》)
銅鑼Gong4N(《七大罪》)
1hundredknight:M(《終結的熾天使》)
4GL4yu8RE:E(《Re:CREATORS》)
Kguy&kill don’t 生kiLL(《東離劍游紀》)
LilaS(《86-不存在的戰區-》)
以上這些歌名大抵會給我們一種感覺:澤野時而像個“正常人”,有些歌名查查翻譯就能找到,例如β?ο?、lilas等;但時而又不太“正?!?,有些歌名乍一看實在是“一米哇卡耐”,例如araganeekiNo@8女、4GL4yu8RE:E等,像凸】♀】♂】←巨人這種高度符號化的歌名就更是“中二爆表”。
不過這也說明:從相對簡易的單詞,到復雜的符號組合,澤野弘之起歌名絕非胡亂編造,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命名法。經過定量的分析整理,我得出了澤野常用的六種命名方法,下面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匯報一點個人的《研究體會》:
①英語命名法。澤野弘之并不是打從出道伊始就“發病”的,在早期的配樂中,澤野大都采用英文單詞或短語為作品命名,理解起來沒什么難度。例如日劇《醫龍》的一系列配樂,包括《Blue Dragon》《Spirit》《Aesthetic》等等。值得一提的是,《Aesthetic》是由關山藍果負責演唱的,這也是澤野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位御用歌手。
當然,在參與動畫制作后,澤野的作品有時也會用英語來定名。例如《機動戰士高達UC》的經典配樂《Unicorn》,指的就是“獨角獸”;又如《friends》《close your eyes》《Release My Soul》等《罪惡王冠》的插曲,與《β?ο?》《Rё?L》等“寫法怪異”的歌曲實在不像是出自同一部動畫。
于是我發現了一個規律:但凡是給人唱的歌曲,澤野通常會“收斂”很多,以比較容易理解的英文作為歌名,如《Perfect Time》《The Reluctant Heroes》等;特別是在開啟了SawanoHiroyuki[nZk]企劃后,澤野的歌名有90%以上都是“小學二年級”的英語,如《gravityWall》《Avid》等。這么做的原因我想有兩點:一是有人唱的歌曲往往帶有商業推廣的性質,不能完全隨意所欲;二是澤野可能也怕歌手看不懂(霧)。
但大家千萬別以為是英語所以就放松警惕了,一些歌名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例如《機動戰士高達UC》的主題曲《RE:I AM》,表面上似乎沒什么特殊的含義,但只要將標題的這幾個字母稍微重組一下,便能得到一個新的單詞——AIMER,也就是這首歌的演唱者Aimer。以上來自澤野的“親口供述”,這下你知道他是有多么喜歡Aimer了吧。
②其他語命名法。眾所周知,澤野弘之精通多國語言,所以他有時也會用其他國家的母語來取歌名。據我的觀察,澤野目前使用過的外語大致有以下幾種:
A.日語,多見于澤野早期配樂。如《僵尸借貸》中的《カルメラ》《側にある死》等、《戰國BASARA》中的《胡蝶の夢》《浮世の習い》等。
B.古希臘語,見于《罪惡王冠》。如“拔劍神曲”《β?ο?》,其實是古希臘語中“生命”的意思。與之類似的還有另一首配樂《βασιλε??》,中文譯作“王”。
C.德語,見于《進擊的巨人》。如由Cyua演唱的《Vogel im K?fig》,意為“籠中鳥”;又如《Baukl?tze》,其實是德語中“積木”的意思。
D.漢語拼音,見于《東離劍游紀》。這些歌名均源于劇中的角色名,如《Xiao Kuang Juan》即“嘯狂狷”、《Lang Wu Yao》即“浪巫謠”等。
③縮寫法。顧名思義,澤野弘之的縮寫就是將幾個單詞中的首字母拎出來成題。例如《進擊的巨人》的插曲《DOA》,擴寫一下便是“dead or alive”;與之類似的還有同樣出自《進擊的巨人》的《E·M·A》,歌名恰好對應了故事的三個主角——艾倫(Eren)、三笠(Mikasa)和阿爾敏(Armin)。
縮寫法也運用到了SawanoHiroyuki[nZk]企劃中,例如手游《逆轉之靈》的OP《e of s》,這一標題的解法可以從歌詞“end of sound”中得到答案,即“絕響”。
④固定格式法。在某些作品里,澤野弘之的歌名會呈現出結構上的一致性。像《斬服少女》的配樂統一用“xx型+序號+☆極★服”來命名,前者表示樂曲的風格或適用場景,中間的編號表示順序,后者則是動畫中的設定“極制服”、相當于后綴,如《劇伴特化型1☆極★服》可以理解為伴隨著劇情高潮出現的第一首配樂。
又如《進擊的巨人》第一季后半段的配樂均以“進擊+樂器簡寫+日期+巨人”為題,相當于明示了整首樂曲的主打器樂和創作日期。如《進擊st-hrn-egt20130629巨人》,st是弦樂“string”的簡寫,hrn是圓號“horn”的簡寫,egt是電吉他“electric guitar”的簡寫,所以這首歌是由弦樂、圓號、電吉他演奏而成,于2013年6月29日創作出的作品。
順便一提,澤野的歌名中存在不少類同的音樂術語,與劇作本身沒有必然聯系,如pf指的是鋼琴“pianoforte”、adlib指的是即興表演、suite指的是組曲等等。
⑤符號記音法。自《戰國BASARA》以來,澤野弘之開始大量引入符號記音,從此在外人眼中樹立起一個喜歡“臉滾鍵盤”的音樂家形象。時至今日,澤野的歌名依舊是以符號記音法為主。所謂的“符號記音”,就是通過各種字符、數符乃至特殊符號的排列組合,用漢英日等諧音的方式來指示某個詞語或短語,頗有些“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的感覺。
這種命名方法也是有難易之分的,有的一點就通,有的則需要結合原作的具體情境來理解。先舉幾個簡單的例子:《RE:CREATORS》的OP《sh0ut》(中間那個0還畫了條斜杠),中間的0就是“o”,“sh0ut”即“shout”;同時,將0劃掉后,“shout”變成了“shut”,意為閉塞。因此,我們可以將歌名理解為在閉塞的空間中吶喊,這種解讀也很符合歌曲本身想表達的主題。
“變身神曲”——《進擊的巨人》的插曲《?t??k 0N t??tn》,前后的?t??k和t??tn都是英語音標,表示“attack”和“titan”,中間的0N表示“on”,所以歌名其實是“attack on titan”的變體,也就是“進擊的巨人”。
《七大罪》每集都會出現的開場曲《銅鑼Gong4N》,把歌名拆分一下:銅鑼Gong音似do la gon,也就是“dragon”的日語發音;4日語讀作si,和N連在一起就是“sin”。因此,銅鑼Gong4N的本義指的是“dragon sin”,即動畫中梅利奧達斯的憤怒之罪。
下面加大難度,是時候展現真正的“臉滾鍵盤”技術了。《araganeekiNo@8女》是《甲鐵城的卡巴內瑞》的一段配樂,其中araganeeki為日語標音,是動畫中的一個地名“顯金驛”;No即日語中的“の”,指“的”;@表示a,8女指的是日語中的“八女”,讀作ya me,和@組合到一起便是“ayame”,正是動畫中的女性角色菖蒲。歌名翻譯過來就是“顯金驛的菖蒲”,顯然是一首以菖蒲為原型的作品。
《終結的熾天使》第一話結尾,在優一郎和米迦爾訣別之際,響起了一段悲壯的旋律,澤野將其命名為《1hundredknight:M》。1hundred指的是“百”,knight與night同音、指的是“夜”,M則為米迦爾“Mikaela”的縮寫。所以這首歌的標題翻譯一下就是“百夜米迦爾”,與之類似的還有另一首配樂《1hundredknight:Y》,即是指“百夜優一郎”。
再盤一首《普羅米亞》中經常出現的配樂《BAR2NG4女14yoN》,這一歌名可以說是符號記音法的集大成者。BAR在日語中與“bur”音近,2讀作“ni”,前半部分連起來就是“burning”;4英語讀作“four”,four與for同音,日語寫作“フォー”。女在日語中可以寫作“メ”,1相當于長音“ー”,后面的4與“s”音近,“4yoN”即“syon”,日語讀作“ション”。后半部分連起來就是“フォーメーション”,英語譯作“formation”。“burning formation”直譯為燃燒著的編隊,結合動畫設定,指的應該是里奧所在的狂燃黨。
這里需要特別提醒:一些乍一看以為是英語的歌名,有可能用的也是符號記音。例如《甲鐵城的卡巴內瑞》的ED《ninelie》,我不說你可能并不知道這個標題其實是單詞“cry”的變體。nine是9,日語中可以用“く”來表示,讀作“ku”,lie發音與“らい”相同,連起來就是“くらい”,即“cry”,意為哭泣、哭喊。以上同樣來自澤野的“親口供述”,不是我自己編的。
⑥符號表意法。當用諧音無法破解“澤野密碼”時,我們就需要轉換一下思維,看看這些單詞或符號是否承載了某種具體的含義。這其中有些是可以直接當作外文詞翻譯過來的,例如《東離劍游紀》的配樂《Kguy&kill don’t 生kiLL》,Kguy用的是記音,與劇中的刑亥讀法相同;另一部分的kill don’t 生kiLL則采用了直譯法,kill是“殺”,don’t意為“不要”、換個說法就是“無”,所以kill don’t 生指的就是殺無生,與后面的又一個kiLL連起來可以翻譯成“刑亥與殺無生之死”。
澤野弘之在起歌名時還會采用“反向迷惑”的方法,逼著“澤學家”做“腦筋急轉彎”。例如《86-不存在的戰區-》中有一首名為《!"#$%&'()0》的配樂,只看標題根本無從下手,但如果你留心一下身邊的鍵盤,就不難發現這個歌名其實是shift+鍵盤上排的數字所打出的符號。按照日式鍵盤的輸入,從左至右依次為1、2、3、4、5、7、9、0,唯獨少了6和8,這也就暗示了動畫中86們的生存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澤野是真的為我們“滾”了一次鍵盤。
而符號表意的最高境界,莫過于“看圖說話”。例如《進擊的巨人》中有一段“陰間”配樂《凸】♀】♂】←巨人》,這個標題就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凸表示王都,】表示墻,代表女性的♀說明亞妮作為女巨人身處第二道墻內,代表男性的♂說明萊納和貝爾作為男巨人身處第三道墻內,剩下的巨人則環繞在墻的周圍。如此看來,這一歌名可以看作一個簡易版的“帕拉迪島示意圖”,其中的符號依次釋為“王都-西奈之墻-女巨人-羅塞之墻-男巨人-瑪利亞之墻-其他巨人”。
與之類似的還有另一首配樂《巨♀?9地區》。巨♀指的是女巨人,9地區既可以理解為女巨人所在的第9地區,也可以用記音法:9日語讀作“ku”,地區讀作“chi ku”,連起來就是“ku chi ku”,與“驅逐”音近。無論作何解讀,這個歌名都是“女巨人驅逐(捕獲)戰”的意思。
在上述六種命名法的基礎上,我總結了幾個破譯“澤野密碼”的注意事項。大家收藏一下,以后說不定用得上:
如果注明了歌手,則優先考慮外語命名法;
如果是無歌詞的劇伴樂,首先看標題能否連成一個完整的單詞,能則優先考慮外語命名或簡單的符號記音;
如果前一個步驟不管用,則判斷是否為縮寫,再結合整張原聲集判斷是否有固定格式,其中特別留意標題中是否存在pf、adlib、suit(e)等音樂術語;
如果還不管用,則需結合原動畫的劇情、角色及設定,用諧音的方法仔細尋找破題的關鍵符號;
如果還還不管用,則考慮標題是否摻雜了表意元素,先翻譯、再看圖;
如果還不行,可以去尋求廣大“澤學家”的幫助,或是直接聯系澤野弘之本人~
通過前文的討論,特別是對一些歌名的具體剖析,我們不難看出,澤野弘之“臉滾鍵盤”的背后,其實隱含了他對于動畫的充分尊重。澤野起歌名的靈感大都脫胎于相應的動畫作品,有的來自角色,如《E·M·A》《YoSay&B→A》(妖精和班,見于《七大罪》)等;有的來自設定,如《Unicorn》《RE:g1-ON》(legion軍團,見于《86》)等;有的則向我們間接暗示了動畫劇情,如《巨♀?9地區》《貴族社會の対立》(見于《終結的熾天使》)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澤野的原聲集就像是一部動畫的公式書,幾乎每一首作品都能在動畫中找到其對應的位置。就拿《ALDNOAH.ZERO》第一季的原聲集舉例,澤野不僅將各種動畫的設定融進歌名中,就連制作公司也沒有放過。以下是這張原聲集里“可以公開的情報”:
No differences(英文命名,沒什么好解釋的)
AZPV(AZ的PV,即AZ的預告片)
A-0picturez(neta了動畫制作公司A-1 Pictures)
MKAlieZ(MK是小林未郁的縮寫,說明這首“核爆神曲”是區別于原唱mizuki的版本)
2零14zero91零(20140910,即這張原聲集的發售時間)
アZ-Kat(ア即a,Kat是Katafurakuto的縮寫,意為裝甲騎兵)
悲scene(悲傷的scene)
AD2014-7.5/7.9-零·A(AD指公元,2014-7.5/7.9-說明是2014年7月5日-9日,指動畫開播時間,零·A反過來就是AZ)
AL℃-@(日文諧音,A讀作a,L讀作lu,℃讀作du,-讀作no,@指a,連起來就是aludunoa,寫作アルドノア,即aldnoah)
The Call to Arms(英文命名)
十61yard(日文諧音,十形似ト,讀作to,6讀作roku,取前面的ro,1讀作i,yard與ヤード音同,連起來寫作トロイヤード,即動畫角色斯雷因·特洛耶特之姓)
FIRE★(FIRE指火,★指星,火星)
R零B零T(兩個零都是o,即ROBOT)
SiTE-n0w1(日文諧音,0是o,1是l,owl音近ou,連起來就是sitenou,寫作してんのう,即四天王)
al-door0(前面一串字母可以讀為aludo,即aldnoah的縮寫,0即zero)
Ver$($即S,VERS即火星帝國Verse)
aズ-17歩(前面是AZ,后面日文諧音,1讀作i,7讀作na,歩讀作ho,連起來就是inaho,為動畫里的男主伊奈帆)
Ch19ヲFIRE★(前面Ch19日文諧音,1讀作i,9讀作kyuu,連起來就是chikyuu,與地球音同;后面FIRE★指的是火星,ヲ表意,即火星增援地球)
AcyOrt(TROYCA的反寫,neta了另一個動畫制作公司)
BRE@TH//LESS(寫作BREATH LESS)
可以看到,澤野弘之的“二創”與其說是“臉滾鍵盤”,不如說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廚力放送”,僅靠歌名就輕易做到了制作組都辦不到的很多事情。當然,澤野對待動畫的態度不僅體現在“細思極恐”的歌名上,也如實反映到了他的音樂里。解開歌名的“密碼鎖”只是第一步,關鍵還在于使我們在聆聽這首歌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想到動畫里的人物、設定乃至世界觀,從而通過音樂回歸到作品中去。
還是以《ALDNOAH.ZERO》為例。動畫中的兩段配樂——《aズ-17歩》和《十61yard》分別是兩個主角伊奈帆和斯雷因的角色曲。兩首歌在風格上呈現出了顯著差異,《aズ-17歩》的旋律激蕩悠揚,意境十分遼闊,同象征著希望與未來的伊奈帆不謀而合;另一首《十61yard》則顯得更為壓抑,彷徨不安的氛圍貫穿全曲,與在絕望中苦苦掙扎的斯雷因可以說是遙相呼應。在一明一暗的對比中,澤野生動詮釋了伊奈帆和斯雷因之間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處境,也為二人的沖突與結局設下了一個音樂上的伏筆。
說完了小的人物,我們再來看大的世界觀。《ALDNOAH.ZERO》的ED《aLIEz》是無人不知的“核爆神曲”,同時也是一首罕見的將“澤野密碼”寫進了歌詞中的作品。其標題的含義可以從歌詞中找到答案:“Don't-生-War Lie-兵士-War-World(不要滋生戰爭 然后蒙騙士兵 說世界是戰場)?!?/strong>LIE指的是欺騙,a和z可以是動畫名的縮寫、也可以理解為英文字母的首尾兩端,放在一起就表示動畫里的故事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欺騙,這等于是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調。如此看來,《aLIEz》就不僅僅是燃那么簡單,更是面對虛偽世界所發出的一種控告。盡管《ALDNOAH.ZERO》的劇情沒啥好說的,但澤野依舊準確地提煉出了該作的主題,用一首震撼的“核爆神曲”揭露出了這場戰爭的本質。
澤野的“電腦”里不僅裝滿了各種動畫設定,對于動畫中沒有詳細展開的部分,他也擁有一套自己的表達方式。《Re:CREATORS》展現了一群從虛擬世界中走出來的角色,我們雖然知道他們是誰,但對于孕育他們的幾部作品,動畫只交代了一個大概。而澤野專門為這些“作品中的作品”創作了多首配樂,讓我們雖然不能身臨其境、卻也可以在音樂的引導下感受到這群虛擬角色的不同風采。
例如《4GL4yu8RE:E》。第一個4讀作four,日語寫作フォー,GL讀作“ge”和“lu”,日語寫作“ゲ”和“ル”,連起來就是フォーゲル;第二個4讀作“si”,與yu連讀后日文音近“shu”,寫作シュ;8讀作“ba”,E:為“i”的音標,8RE:E連起來讀為ba li e,日語寫作バリエ。因此,整個歌名可以翻譯成“フォーゲルシュバリエ”,即“精靈機想曲弗格爾騎士”,也就是動畫中賽蕾嘉出身的輕小說。與這部輕小說相對應,《4GL4yu8RE:E》的曲風也帶有強烈的奇幻史詩色彩,大開大合的旋律起伏讓人回想起當年被“澤野式燃曲”所支配的恐懼,仿佛能夠穿越到那個波瀾壯闊的異世界中。
類似的配樂還有《∞GodMachine》。這個歌名比較簡單,立刻就能想到“機甲少年”鹿屋瑠偉和以他為主人公的動畫《無限神機》。既然是機甲番設定,這首樂曲自然散發出濃厚的近未來元素,相較于賽蕾嘉的《4GL4yu8RE:E》而言多了幾分重金屬的現代感。
又如《2109-a8Ru件》。2讀作two,1讀作“i”,0即“o”,9讀作“ku”,2109連起來音近tsu i o ku,寫作追憶;后半部分的8讀作“ba”,件在日語中讀作“ken”,連起來讀就是a ba ru ken,寫作アヴァルケン。整個歌名可以翻譯成“追憶のアヴァルケン”,即“追憶的阿瓦肯”,為動畫中米特奧拉所處的RPG游戲。這段配樂前后的變化十分顯著,前半段走的是靈動的異域風,后半段則變成了奔放的歐美流行風,就像是米特奧拉在動畫中從虛擬走向了現實一樣,她的形象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標新立異的“歌名輸入法”加忠于動畫的音樂創作,讓破譯“澤野密碼”的過程就如同開盲盒一般,除了未知的驚喜,還少不了對澤野弘之創作才能的贊嘆。尤其是發現一個標題所蘊含的雙重意義,例如前文提到的《sh0ut》,以及《86》最后一話的ED《LilaS》。一方面,作為一個單詞,“lilas”指的是紫丁香,象征著美好的初戀、純潔與光輝;另一方面,它又是“Lena is looking at Sin”的縮寫,用一種含蓄且浪漫的方式將動畫中的蕾娜和辛定格在了他們重逢的那一瞬間。《LilaS》既是花語,也是歸宿,配合動畫中蕾娜與86們姍姍來遲的相遇,給我們帶來了一份很難不“哭死”的感動。
最后,關于為什么澤野弘之會有“臉滾鍵盤”的習慣,他本人是這么回答的:
剛開始取名的時候,沒有想到大家會這么注意曲名,可以說是諧音梗吧,或者是冷笑話的感覺,想著讓大家讀起來覺得有趣的想法即興取出來的。
經常被說我的曲名都是些無聊的東西呢(笑)。其實曲名并沒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命名方式更多的是作為我個人的樂趣,但是(作為聽眾)也說不定覺得很有趣。
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澤野起歌名起初只是“無心插柳”,或者說他是想通過“臉滾鍵盤”給大家打來笑容;但同時,他又不希望聽眾被不明覺厲的標題所束縛,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他的創作欣賞到音樂本來的魅力。同理,我們在這里討論澤野的歌名,也不是想讓大家從此以后都開始研究“澤野密碼”,而是希望大家能把這一串串符號當作通往音樂世界的一張張門票,更好地理解澤野創作的初衷,從而對他的音樂少一分無厘頭的猜疑、多一點發自內心的敬意。
神前曉曾經說過:“要時刻銘記,音樂并不僅僅是單獨的個體?!?/strong>我想,澤野弘之的音樂之所以廣受好評,絕不僅是因為好聽,更在于其與動畫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總是能在最恰當的時間和場合調動起我們的情緒。《罪惡王冠》中集從祈的胸口拔出長劍的那一刻,一首霸氣的《β?ο?》令我們心潮澎湃;《七大罪》中梅利奧達斯使出“全反擊”的那一刻,一首振奮的《Perfect Time》令我們大呼過癮;《86-不存在的戰區-》中蕾娜和辛最終相見的那一刻,一首空靈的《LilaS》又令我們百感交集。這種忠于動畫的音樂表達,造就了刻進無數觀眾DNA里的一個個“名場面”,也讓澤野弘之的作品始終能給人以共情與力量,逐漸變成了許多人心目中對于“神曲”的定義。十余年過去,澤野弘之依然值得被討論,他的音樂也依然能夠喚起我們對動畫的熱愛。
感謝各路“澤學家”給予的支持和幫助,沒有你們的傾力解讀,憑我一人是無法看懂所有歌名的。也希望我的大段“套話”能幫助大家盡早走上“澤學”巔峰~
一點參考資料:
[1]澤野弘之官網
https://www.sawanohiroyuki.com/
[2]澤野弘之的命名真是充滿了玄學——聽聽澤野弘之自己對于《卡巴內利》的音樂怎么說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896
[3]澤野弘之式“臉滾鍵盤”起名法原因大公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4124449
[4]覺悟的瞬間_0830_澤野弘之專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W411C7LY
[5]《進擊的巨人》語言考:艾爾迪亞語、馬萊語與澤野語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788171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戰國BASARA 澤野弘之 核爆神曲 臉滾鍵盤 ALDNOAH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