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所影響的不僅僅是音樂行業——它還重新定義了音樂的發現、聆聽和分享方式。今天,iPod的精神永存。
2001年,喬布斯從口袋里拿出了iPod,這無疑是蘋果的高光時刻,資深“果粉”至今還對此歷歷在目。那是全球音樂數字化即將迎來變革的年代,是喬布斯帶領蘋果走出低谷的年代,更是“音樂隨身聽”的年代。
近日,蘋果官方正式宣布iPod產品線停更,現有的iPod產品售完即止,后續不會再推出有關該產品線的新品。這意味著iPod是該公司最后一個在售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型號。
蘋果宣布 iPod 停產的消息一出,僅一天之內,蘋果中國官網的iPod?Touch 全部售罄,就連平時幾乎無人問津的“乞丐版”32GB版本也被搶光。
眾所周知,iPod是科技行業中少有的門類定義性的里程碑產品,除了iPod Classic和iPod Shuffle,iPod家族還包括iPod Mini、iPod Nano以及iPod Touch。簡約的設計、代表性的白色耳機,累計超過4億臺的全球銷量,iPod很可能是歷史上最好的數字音樂播放器。
iPod的存在早已超出了其作為消費電子產品本身的意義,而成為了這個行業發展的見證者和一代人成長的共同回憶。20多年間,iPod在全球賣出4.5億部,它的停產也意味著這個時代的結束。
iPod的退出,比預想中晚了10年根據蘋果公司的財務報告,iPod的銷量首次出現下滑是在2009年財年第三季度,其季度銷量的峰值也定格在了1200萬臺。到了2011年財年第二季度,iPhone的銷量首次超過了iPod,后者的銷量環比下降了50%。2012年9月,蘋果發布了第7代iPod Nano,這時的iPod給蘋果公司帶來的利潤已經微不足道了。
據專門從事科技研究的風險投資公司盧普創投(Loup Ventures)的數據,2021年,iPod只賣出了300萬部,在iPhone的 2.5億部銷量面前相形見絀。既生iPod,何生iPhone。iPod的停產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回到2001年10月23日,蘋果公司發布了首款iPod——白色的外觀,拋光不銹鋼的外殼,重量約184克。iPod在外觀上采用了定制色月灰色,可以存儲1000首歌曲,并配備了標志性的白色耳機。
這類播放器有一個古老的名字——MP3。喬布斯本可以選擇用市面上已有的MP3來填補這最后一環,但他的審美阻止了他。他覺得這些MP3不僅難看,而且還難用。
根據《喬布斯傳》的記載,當時“作為生產最高端電腦的蘋果公司,要生產MP3播放器這種大路貨。這如同法拉利宣布生產嬰兒手推車,而且在使用手推車之前還要在電腦上安裝程序(iTunes)。所有的人都看不懂喬布斯想干什么”。
因此蘋果最初為iPod制定的目標并不高,該公司只是想打造一款音樂播放器,吸引人們購買更多的Mac電腦。然而在幾年時間內,它不僅改變了消費電子產品和音樂行業,還引領蘋果公司走上了世界上最有價值公司的道路。
第一代iPod售價為399美元,對于當時的數碼產品市場來說,高端定位的價格限制了市場需求,導致其第一年的銷量不足40萬部。三年后,蘋果發布了iPod Mini,這款機型采用了鋁制外殼,重量約102克,有銀色、金色、粉色、藍色和綠色五種顏色,可存儲1000首歌曲,售價249美元。降價后的iPod頓時銷量激增;截至2005年9月的財年結束時,iPod的銷量已達2250萬部。
在隨后幾年時間里,iPod迅速流行起來,和索尼一起創造了“隨身聽一代”。喬布斯要求,要把iPod做得更小、功能更強大。因此蘋果停產了iPod Mini,取而代之的是更薄的iPod Nano。起售價200美元的iPod?Nano幫助蘋果把第二年iPod的銷量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000萬部。
2015年,iPod統治了80%的MP3播放器市場,超越了索尼公司隨身聽(Walkman)播放器30年共銷售2億臺的紀錄,成為地球上賣出最多的電子產品。
“CD播放器終結了磁帶,iPod終結了CD播放器。”?曾經負責蘋果公司iPod項目的喬恩?魯賓斯坦 (Jon Rubinstein) 自信滿滿地表示,“你不需要做任何市場調查,每個人都熱愛音樂。”
直到2014年,iPod Classic首先宣布停產。對于文藝青年而言,這款設計感和顏值都極高的iPod,是他們心中的“白月光”,無論如何都要擁有,這使得二手市場一個九成新的iPod Classic被炒到2000多元的高價。2017年,iPod Nano和iPod Shuffle也宣布停產。如今市面上只剩下的iPod Touch這一款機型也宣布停產了。iPod的正式謝幕,已經比所有人預想中要晚了10年。
就像iPhone一樣,蘋果把音樂播放器又重新發明了一遍00后一代可能很難想象以前聽音樂是有多麻煩。
1990年代后期,第一批數字音樂播放器剛開始出現。剛普及電腦和互聯網的人們,最初是在網上找一些音樂資源刻錄到空白的CD里。在那個年代,美國的空白CD銷量是3.2億張,而美國的總人口還不到3億人。
后來,人們開始用上了數字音樂播放器。他們將CD里的歌曲復制到計算機上,再將這些歌曲通過電腦轉移到數字音樂播放器中,裝進自己的口袋里。當時市面上最早版本的音樂播放器大部分只能裝下大約不到20首歌。
“口袋里的1000首歌”,是當年喬布斯捧紅iPod的理念,這成為初代iPod最大的賣點。從技術上而言,這個數字讓當時的其他品牌望塵莫及,并讓iPod快速搶占了之前的MP3巨頭索尼的Walkman的江湖地位。
初代iPod于2001年10月推出時,是全球首款在6.5盎司裝置中裝入1000首歌曲和10小時續航力電池的MP3播放器。并且設計了能夠實際轉動的轉輪,控制按鈕(播放、Menu、下一首、上一首)圍繞在轉輪四周。就是這么一個小玩意,徹底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
2003年,蘋果推出iTunes數字音樂網店,讓使用者合法購買音樂并下載到iPod聆聽。人們除了能隨時隨地購買音樂,還能以0.99美元的低價購買單曲,不再受限于一定要買一整張專輯來聽。人們還能透過iTunes,接觸并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曲風、主流或非主流的音樂。
與過去按歌曲排序聽專輯不同的是,iPod改變了專輯逐張聽的習慣。
iPod?Shuffle的功能,讓用戶隨機“跳聽”一張專輯或iPod里的所有歌曲,讓使用者在聽歌時多了一份驚喜。
要知道當時市面上已經存在很多品牌的MP3了,然而讓iPod依然能風靡全球的原因有很多:無論是小巧的體積、超大的容量,還是極簡風格的外觀,以及通過iTunes方便地購買數字音樂,還有獨特的“Click Wheel”觸控方式。
可以說,就像iPhone一樣,蘋果把音樂播放器又重新發明了一遍。
身在紐約的資深“果粉”,同時也是產品經理的查爾斯(Charles L. Mauro)說:“iPod停產了,值得一問的是,為什么iPod是交互設計史上的開創性產品?答案很簡單,它是第一個具有交互技術的設備,在選擇內容包時,它與人手和大腦交互的速率控制和節奏相匹配。這意味著當你第一次拿起iPod并使用‘旋轉輪’瀏覽你的音樂庫存時,它會讓你覺得你的行為在驅動界面,而不是反過來在那個時期的 MP3播放器上常見的單鍵按下的行為。”
查爾斯清楚地記得,iPod面世以后,當時最頂尖的MP3播放器制造商來到他們公司進行一項研究,將他們的MP3播放器與iPod進行比較,重點關注可用性和客戶偏好。查爾斯的研究團隊為生產世界上最好的MP3播放器的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提供了一份最終的產品對比研究總結。
查爾斯說:“我們遞交給客戶的總結可以概括為兩句話——‘iPod將在5年內摧毀你的整個市場。它是一款革命性的產品,基于迄今為止最好的可用性性能’。后來的事實證明,我們的預測是錯誤的,iPod僅僅在3年內就摧毀了MP3市場,實現了它的革命。”
喬布斯曾說:“蘋果是一家音樂公司。”而iPod憑實力幫他證明了這一點。
既生iPod,何生iPhone有人認為,iPod最重要的貢獻是它作為iPhone誕生的催化劑。
當時很多手機制造商開始推出能夠播放音樂的設備,很多蘋果高管擔心iPod會被取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喬布斯開啟了“Project Purple”計劃,也就是后來的“iPhone”,并表示“如果要取代它,那么這該由蘋果來做”。
2007年6月底,iPhone正式推出。它是一款智能手機,有觸控屏幕,能打電話、上網,也能像iPod一樣聽音樂,很快成為蘋果公司最火的產品。
“他們向世界展示了他們擁有原子彈,五年后他們擁有了核武器庫。”當時與音樂行業合作的數字版權管理公司互信科技(Intertrust Technologies)的首席執行官塔拉勒·沙蒙(Talal Shamoon)說,“在那之后,毫無疑問,蘋果將擁有所有人。”
iPhone的成功不可避免地邊緣化了iPod,iPod的功能基本上都被iPhone替代了。iPod吸引人的東西都被完美地復制到了iPhone身上。
iPod從此成了針對音樂發燒友和復古愛好者的小眾產品。
肯(Ken)是一位馬拉松愛好者,也是iPod10多年的用戶。肯說:“我已經跑了111場馬拉松比賽,過去我常常根據我跑步的地方來策劃歌曲。我不惜花費無數小時來規劃我的播放列表中的歌曲以進行長跑。如今,我仍然堅持使用通過e-Bay購買的iPod?Nano,其中包含了從2008年至2011年的東西。iPod曾經是音樂的前沿,它最終會被遺忘。但我不會忘記,它改變了我的生活。”
iPod見證了數字音樂格式的興起,卻倒在了流媒體時代的前夜。iPod的成功讓蘋果從計算機的領域中開拓出來,使蘋果不再僅僅是一家計算機公司,也讓蘋果可以通過借鑒iPod的成功經驗開發出了iPhone。
蘋果在其官網中稱:“iPod所影響的不僅僅是音樂行業——它還重新定義了音樂的發現、聆聽和分享方式。今天,iPod的精神永存。”
作者?鄭依妮
新周刊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商務合作微信:xzkapp2022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