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ong
AI 編劇:他叫布魯斯韋恩,他有時是蝙蝠俠,有時是花花公子,永遠都是孤兒。
作為漫畫史上最偉大的超級英雄之一,蝙蝠俠自 1939 年 5 月在《偵探漫畫》雜志首次登場以來,歷經 83 年的歲月仍舊煥發(fā)著巨大活力,仿佛無論何時提起都不會過時。在電子游戲領域蝙蝠俠同樣有著舉足輕重地位,除了備受好評的《蝙蝠俠:阿卡姆》系列,還有數不勝數的衍生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聊蝙蝠俠與電子游戲之間的歷史與緣分。
>>>早期有什么蝙蝠俠衍生電子游戲?
歷史上第一款蝙蝠俠衍生電子游戲出現在 1986 年,由英國開發(fā)商發(fā)行商 Ocean Software Ltd 制作,名字非常直白就叫《蝙蝠俠》。本作視覺上采用了 3D 等距視角,搭配在那個年代相對豐富的色彩,賣相看起來雖然談不上精致,但也算“五臟俱全”。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蝙蝠俠》開創(chuàng)性地采用了保存系統(tǒng),允許玩家在關卡的中間點存檔,在游戲中死亡后也不必返回到起點重新開始。劇情方面本作則比較單薄,主要就是蝙蝠俠收集氣墊船拯救羅賓的故事。盡管如此本作一經發(fā)售仍舊收獲了媒體的廣泛好評,并且吸引了大批粉絲的熱情,一度在當時英國游戲銷量排行榜上位列第二。顯然,本作的成功也為 Ocean Software Ltd 發(fā)行后續(xù)兩部蝙蝠俠衍生游戲提供了信心與資金支持。
時間向后推進,1988 年 Ocean Software Ltd 發(fā)行的第二部蝙蝠俠衍生游戲《蝙蝠俠 披風戰(zhàn)士》問世,這款游戲的畫面風格更加還原漫畫中的形態(tài),講述了蝙蝠俠與兩位大反派小丑、企鵝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蝙蝠俠 披風戰(zhàn)士》同樣收獲了很多贊譽,畫面和故事的精彩程度征服了當時的媒體,但因為本作在 Gameplay 部分更多強調的是迷宮地圖的設計和解謎的過程,而不像 1986 年《蝙蝠俠》那樣注重動作和打斗,所以沒能完全滿足玩家的需求,口碑有些分化,但銷量仍然不錯。
一年之后的 1989 年,因為蝙蝠俠強大的吸金能力,Ocean Software Ltd 火線加急發(fā)行了第三款衍生游戲《蝙蝠俠 電影版》。本作是根據 1989 年的同名電影改編的動作游戲,盡管大多數朋友都沒有親自嘗試過這款作品,但查閱資料我們還是能看出這款《蝙蝠俠》并不簡單。該作不僅劇情故事豐富,橫向卷軸動作要素拉滿,甚至還設計了模擬駕駛、模擬飛行的場景。
以第一關舉例,在橫向卷軸的世界里,游戲講述了經典反派小丑誕生的經過,他被蝙蝠俠撞倒在一個裝滿化學物質的大桶中,由此一代哥譚梟雄正式降臨。本關的玩法更像我們記憶中的那些老式動作游戲,蝙蝠俠可以使用蝙蝠槍和抓鉤來攻擊敵人,還可以爬到更高的平臺上,甚至在 1989 年就設計了在平臺間隙中搖擺的動作。后續(xù)其他關卡的設計則是各不相同,不僅玩法多樣,還包含諸多經典的劇情。即便沒有親歷過本作大熱的年份,但也不難猜測這樣一款出色的游戲會收獲大量好評。
事實也是不出所料,《蝙蝠俠 電影版》在 1990 年 2 月的 Spectrum 游戲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并被 Crash 雜志評為年度最佳游戲。只統(tǒng)計后續(xù)與 Amiga 500 電腦捆綁銷售的版本,銷量就超過 18.6 萬份,是當年最成功的捆綁銷售案例。
除了 Ocean Software Ltd 發(fā)行的三款蝙蝠俠游戲外,同時期仍有很多其他優(yōu)秀的早期作品。比如 1989 年日本開發(fā)商 SunSoft 出品的《蝙蝠俠》游戲,本作登陸了任天堂紅白機、Game Boy、世嘉 Mega Drive 等平臺,仍舊采用橫版卷軸動作玩法,整體風格類似《忍者龍劍傳》。
這款《蝙蝠俠》無論是操作手感還是關卡設計都非常值得稱道,其中尤為獨特的攀爬機制為通關游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游戲劇情上也是改編自 1989 年的同名蝙蝠俠電影,最終與 BOSS 小丑的對決難度頗高令人印象深刻。不管是看當年你是看大神游玩還是自己親自通關,相信結尾動畫中將小丑丟下大樓的場景都是無數朋友最美好的童年回憶之一。
從此之后,蝙蝠俠 IP 在電子游戲領域正式進入野蠻生長階段,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有一堆千奇百怪的《蝙蝠俠》衍生游戲出現。不過由于良莠不齊的質量也進一步消耗了粉絲熱情,一時間前文所述優(yōu)秀作品為蝙蝠俠積累的口碑似乎有跌下神壇的跡象,但不知是蝙蝠俠命不該絕還是歷史的巧合,沒過多久就有更多知名衍生作品問世,為蝙蝠俠衍生游戲挽回了形象。
>>>千禧年后再次成為衍生游戲金字招牌
進入千禧年,多個《蝙蝠俠》衍生游戲系列相繼問世,首先發(fā)力的是咱們熟悉的育碧蒙特利爾工作室。2001 年他們帶來了 3D 動作冒險游戲《蝙蝠俠:復仇》,這也是我個人接觸的第一部 3D 化蝙蝠俠游戲。本作改編自電視劇《蝙蝠俠:新冒險》,并且找來了大部分劇中演員為角色配音。
《蝙蝠俠:復仇》的劇情依然是圍繞蝙蝠俠與小丑的愛恨情仇展開,當然故事最后我們的蝙蝠俠再一次拯救了哥譚市,并把惡棍們關進了阿卡姆瘋人院。本作整體上看雖然有很多優(yōu)點,但戰(zhàn)斗部分和地圖設計并不算精致,不僅打擊感稍顯軟綿,而且地圖看似復雜,實際面積并不大,親自玩起來甚至還不如以前那些橫版作品來的爽快。但這并沒有影響游戲銷量,《蝙蝠俠:復仇》發(fā)售第一年底就已經賣出超過 54 萬份,到 2002 年這個數字甚至上漲到 67 萬多份,這在千禧年伊始絕對稱得上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期間經過幾年的沉寂,2005 年另一款 3D 動作類的《蝙蝠俠:俠影之謎》發(fā)售,本作同樣根據同名電影改編,除了動作元素還加入了潛入類玩法,有點類似育碧的《細胞分裂》系列。不過可能是由于《蝙蝠俠:復仇》珠玉在前,本作除了畫面質量并沒有特別明顯的進步,盡管 58.7 萬份的銷量成績仍舊不錯,但玩家和媒體口碑一般。
時間繼續(xù)向前推進,連續(xù)幾年多款蝙蝠俠衍生游戲口碑褒貶不一,讓開發(fā)商們開始重新看待蝙蝠俠這個 IP 的制作方向。終于到了 2009 年,那個被玩家們奉為神作的系列游戲正式問世,沒錯,就是《蝙蝠俠:阿卡姆》系列。
>>>你知道《蝙蝠俠:阿卡姆》系列有多少款游戲嗎?
如果說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蝙蝠俠》三部曲是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在漫改電子游戲領域,《蝙蝠俠:阿卡姆》系列或許可以去掉這個“之一”。那么你知道《蝙蝠俠:阿卡姆》系列有多少款游戲嗎?答案是 7 款。
2009 年英國開發(fā)商 Rocksteady Studios 帶來了系列首作《蝙蝠俠:阿卡姆瘋人院》,本作不僅在畫面上保證了 3A 級品質,玩法更是為人稱道,ACT 游戲嚴謹的動作系統(tǒng)和 RPG 游戲的解密收集樂趣在本作中完美統(tǒng)一。武戲拳拳到肉,操作手感流暢自然。文戲又讓人絞盡腦汁,破解無數機關謎題成就感十足。
游戲劇情方面由蝙蝠俠系列的知名編劇保羅·迪尼所編寫,主要講述蝙蝠俠的多年死敵小丑率領大軍占領了阿卡姆瘋人院之后,將蝙蝠俠困于其中。隨后小丑威脅要炸毀整座哥譚市,為了阻止這一邪惡的計劃,我們的蝙蝠俠在瘋人院內獨自作戰(zhàn),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陷阱和敵人,最終制止小丑的陰謀,維護了哥譚市和平。
《蝙蝠俠:阿卡姆瘋人院》一經發(fā)售就被評為史上最佳超級英雄改編游戲之一,本作不僅畫面質量在 2009 年可謂十分精致,劇情走向也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再配合各位演員出色的配音,呈現出了絕對的 3A 水準。毫不夸張的說,即使沒有蝙蝠俠 IP 加持,這也是一款引人入勝的游戲。玩法方面本作同樣稱得上當時的典范,玩家不必學會復雜的技能組合,上手后很快就能打出帥氣的格斗動作,戰(zhàn)斗節(jié)奏十分流暢。
首作的廣泛成功使 Rocksteady Studios 開啟了《蝙蝠俠:阿卡姆》系列的開發(fā)長路,而后續(xù)作品也沒有讓玩家們等太久,系列第 2 款作品《蝙蝠俠:阿卡姆之城》在兩年后的 2011 年 11 月正式發(fā)售。本作仍舊是一部 3D 動作冒險游戲,界面 UI 與操作承襲前作,但全面改善了整體玩法,并引進支線任務和開放世界要素,逐步解開劇情謎團的節(jié)奏進一步提升了玩家的流程體驗,極大地提升了可玩性。
同時本作的戰(zhàn)斗系統(tǒng)中增加了多個特殊技能和蝙蝠工具,游戲的可操作性也隨之提高,不同玩家可以選擇不同的解題思路,如論是潛入暗殺還是正面硬莽都具備完整可行性。并且《蝙蝠俠:阿卡姆之城》中還加入了蝙蝠俠之外的可操縱角色:貓女與羅賓,他們二人都擁有獨立設計的動作系統(tǒng)和特殊技能,讓游戲的新鮮感陡然而生。
這次的劇情仍舊由前作編劇保羅·迪尼負責,主要講述了平息小丑動亂的一年后,蝙蝠俠又又又一次遭到了囚禁,這次我們要和蝙蝠俠、貓女和羅賓一起在哥譚市老街區(qū)所改建“阿卡姆之城”監(jiān)獄中冒險。本作中我們將直面第一個看穿蝙蝠俠真實身份的反派雨果·史特蘭奇,流程中不僅將再次和那些熟面孔們交戰(zhàn),經典反派小丑也將再次登場。
我印象最深的是尾聲階段,面對身負重傷的小丑,蝙蝠俠坦言說道,盡管小丑作惡多端,但自己還是想要選擇救他,這段劇情真是嗑生嗑死~雖然最后小丑還是自作孽式結束了生命,但卻因為這句話含笑而終。當蝙蝠俠在多名囚犯的圍觀之下,抱著小丑遺體走出監(jiān)獄大門,我想這時候也不必爭論誰才是丑爺“正宮”了吧。
顯然《蝙蝠俠:阿卡姆之城》作為續(xù)作完美延續(xù)了前作的超好口碑,不僅在游戲評分網站 Metacritic 中收獲 96 分的好成績,還相繼獲得當年諸多評選的年度最佳游戲、最佳動作冒險游戲以及最佳原創(chuàng)游戲音樂等成就,甚至多位游戲評論員稱其是史上最佳電子游戲之一。
說起來 2011 年除了大受好評的續(xù)作,《蝙蝠俠:阿卡姆》系列還推出了一款手游《蝙蝠俠:阿卡姆之城 禁閉》,從時間線上看這算是該系列的第 3 款游戲,由 NetherRealm Studios 開發(fā)。不過本作無論故事劇情還是整體流程都比較短,戰(zhàn)斗系統(tǒng)也相對簡單,所以最終口碑一般。
時間繼續(xù)向前推進,真正的第三部系列正傳《蝙蝠俠:阿卡姆起源》于2013 年 10 月 25 日面世。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并非由此前的開發(fā)商 Rocksteady Studios 制作,而是華納蒙特利爾游戲工作室親自研發(fā)。不過玩法和設計大抵與前作類似,仍然保持了 3D 動作冒險游戲的樣貌,而且開放式世界大地圖的面積更大,還添加了聯網多人模式。
不過可惜的是《蝙蝠俠:阿卡姆起源》并沒能延續(xù)此前的好口碑,基本在發(fā)售的所有平臺上都毀譽參半。玩家們沒有給出好評的理由也非常簡單,首先本作創(chuàng)新性不大,只是將已有的游戲機制應用到了更大的開放世界地圖中,而玩家經過兩代正傳的洗禮,對于該系列多少有些審美疲勞。
其次發(fā)售初期幾乎所有平臺上,本作都出現了許多 BUG,其中包括:按鍵延遲、無限下墜、部分任務無法完成等等,更有甚者 Xbox 360 平臺還出現保存文件損壞的嚴重問題。盡管后續(xù)更新解決了大部分問題,但玩家口碑顯然是很難全面挽回了。
其實在如今回看,《蝙蝠俠:阿卡姆起源》在劇情方面仍舊保持了不錯的質量,這次故事時間線位于系列首作《蝙蝠俠:阿卡姆瘋人院》故事的五年前,算是一部前傳性質的作品。本作中講述了當時還年輕的蝙蝠俠,與當黑幫大佬“黑面具”對線的經過。當時“黑面具”為殺死蝙蝠俠而放出了高額懸賞,位于世界各地的八名精英殺手應邀而出,在圣誕節(jié)前夕來到了哥譚市。故事后續(xù)里我們會發(fā)現經典 BOSS 小丑仍舊是背后主導者之一,經過一番博弈蝙蝠俠戰(zhàn)勝了各路強敵,最終重開荒廢的阿卡姆瘋人院作為全新收容機構,隨即也就銜接了系列首作《蝙蝠俠:阿卡姆瘋人院》的故事。
除此之外,同年《蝙蝠俠:阿卡姆》系列還有一個外傳性質的作品問世,即 2013 年 10 月發(fā)售的《蝙蝠俠:阿卡姆起源 黑門》,本作登陸了任天堂 3DS 和索尼 PSV 平臺,延續(xù)《蝙蝠俠:阿卡姆起源》的劇情。這次蝙蝠俠要去阻止黑門監(jiān)獄的暴亂,那里的小丑、企鵝人和“黑面具”三大 BOSS 帶來了巨大動亂,當然最終蝙蝠俠還是解決了問題。本作游戲流程中貓女會給我們提供幫助,在時間線上這也是貓女第一次在該系列亮相。
本作的玩家評價同樣比較分化,有的玩家認為這次掌機平臺移植保持了流暢的動作系統(tǒng)和畫質,并且還有一段高質量劇情已經足夠優(yōu)秀。但也有部分朋友認為,《蝙蝠俠:阿卡姆起源 黑門》的 BOSS、敵人血量和難度過于簡單,以至于通關后成就感較低。我認為本作為掌機平臺作出妥協倒是無可厚非,2.5D 視角和整體地圖設計也算平均水準之上,作為一款支線作品,《蝙蝠俠:阿卡姆起源 黑門》還是稱得上合格的。
或許是因為華納自家研發(fā)的作品老是口碑分化嚴重,《蝙蝠俠:阿卡姆》系列最后一部正傳游戲再次改為 Rocksteady Studios 開發(fā)制作,于 2015 年 10 月 28 日正式發(fā)售,命名為《蝙蝠俠:阿卡姆騎士》。
本作的開發(fā)始于 2011 年,經歷過一次跳票后,總計歷時 4 年才終于成功發(fā)售。游戲仍舊保持了一貫的 3D 動作冒險玩法與開放世界設計,并且地圖更加廣闊。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中蝙蝠車作為主要載具戲份頗高,除駕駛以外我們還能遙控它進行各種解謎或戰(zhàn)斗。
《蝙蝠俠:阿卡姆騎士》的劇情并非曾經的知名編劇保羅·迪尼所編寫,Rocksteady Studios 這次選擇啟用工作室內部的劇情策劃,與漫畫作家杰夫·約翰斯合作撰寫故事。游戲中講述了蝙蝠俠對抗昔日強敵稻草人的經歷,卷土重來的稻草人與一名神秘的新敵人“阿卡姆騎士”聯手襲擊了哥譚市,并且以往那些的強大敵人們也將悉數登場。
故事高潮部分稻草人用羅賓性命做要挾,命令戈登警長取下蝙蝠俠的面具,為了保住羅賓,布魯斯·韋恩就是蝙蝠俠的真相終于公之于眾。當然最后我們的蝙蝠俠還是逮捕了所有罪犯,保衛(wèi)了哥譚市的正義與和平。但當他回到韋恩莊園后,房子里卻突然發(fā)生大爆炸,這場事故讓外界認為“蝙蝠俠”就此永遠地離開了他們,不過事情的真相顯然并非表面這么簡單。多年后,當又有罪犯在哥譚市為非作歹時,一個類似蝙蝠的身影再次從陰影里浮現,這位黑暗騎士的故事還沒到結束的時候……
當然關于《蝙蝠俠:阿卡姆騎士》還有一個熱門梗不得不提,游戲中有關謎語人的支線獎杯多達幾百個,雖然此前的系列游戲也有謎語人的相關任務,但本作中謎語人的謎題必須全部解開才能看到最終真·結局,這成了很多玩家的心中噩夢。所以那些被謎語人折磨的朋友們,每次回憶本作都不禁說一句:“謎語人滾出哥譚市!”本作在 2015 年正式發(fā)售后,很快就成為當年銷售最快的游戲,到了 10 月全球銷量超過 500 萬份,從玩家的熱情和認可中足以看出其優(yōu)秀程度。
聊到到這里,《蝙蝠俠:阿卡姆》系列的正傳就暫時落下了帷幕,不過還記得我們前面給出的答案嗎?該系列目前一共發(fā)售了 7 款作品,最后一部就是 2016 年 10 月 11 日的《蝙蝠俠:阿卡姆 VR版》。
本作的故事發(fā)生在《蝙蝠俠:阿卡姆之城》和《蝙蝠俠:阿卡姆騎士》之間,講述了蝙蝠俠調查盟友夜翼和羅賓失蹤的故事。由于是 VR 版,所以本作是第一人稱視角呈現的 3D 游戲,主要側重于使用技能和小工具探索眼前的環(huán)境和解決謎題,戰(zhàn)斗戲份相對較弱。由于彼時 VR 游戲還處于發(fā)展初期,所以本作各個系統(tǒng)都談不上多出色,不過畢竟這是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所以最終還是收獲了多個年度游戲獎項提名。
從 2009 年的《蝙蝠俠:阿卡姆瘋人院》到 2016 年的《蝙蝠俠:阿卡姆VR版》,《蝙蝠俠:阿卡姆》系列耗費 6 年時間,歷經 7 部作品完美再現了那個哥譚市,以及那個雨夜中的黑暗騎士。蝙蝠燈亮起的那個瞬間,它重新定義了漫改游戲整個大群體的質量。
縱觀整個系列故事,開發(fā)商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孤獨地拯救著城市,但是并不為當權者容忍的義務警察形象,蝙蝠俠相比其他超級英雄自帶的悲情色彩一展無遺。此外更加值得稱道的是,《蝙蝠俠:阿卡姆》系列的反派群像更是延伸了立意深刻,小丑、毒藤女、哈莉奎茵、謎語人……每個敵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故事里他們也是自己的英雄。在此之前,我們很難想象在哥譚市與罪犯們度過漫長一夜是種什么體驗,但體驗過這 7 部作品之后,我想你某種程度上會比蝙蝠俠更愛哥譚市,以至于多次重新打開《蝙蝠俠:阿卡姆》系列的某部作品再玩“億”遍……
>>>蝙蝠俠的未來與其他類型衍生游戲
正如前文所說,蝙蝠俠的故事遠遠還沒有結束,甚至《蝙蝠俠:阿卡姆》系列也同樣沒到完結時刻,該系列開發(fā)商 Rocksteady Studios 開發(fā)的《自殺小隊:殺死正義聯盟》,預計于 2023 年發(fā)售,其中延續(xù)了《蝙蝠俠:阿卡姆騎士》之后的故事。從目前得到的情報來看,本作仍舊是一款 3D 動作冒險游戲,并且開放世界要素也進一步優(yōu)化,聯機要素也得以回歸,支持最多四人合作游玩。
故事方面,據說本作講述述了自殺小隊成員:哈莉·奎茵、死射、食人鯊、回旋鏢隊長等人拯救世界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流程中自殺小隊將對抗被反派精神控制的正義聯盟。本作中蝙蝠俠似乎不是可控制角色,不過作為智力擔當的蝙蝠俠戲份應該不會太少。
如果你不想等太久,其實今年就有一款與蝙蝠俠有關的作品問世——《哥譚騎士》。本作由開發(fā)了《蝙蝠俠:阿卡姆起源》的華納蒙特利爾游戲工作室制作,《哥譚騎士》的故事中,蝙蝠俠已死,守護哥譚的重任落在了“蝙蝠家族”:蝙蝠女、夜翼、紅頭罩及羅賓的肩上。據悉《哥譚騎士》同樣是 3D 動作冒險游戲,并且將會支持雙人合作模式。盡管蝙蝠俠在本作中已經不在人世,但卻化作精神符號影響著后人,相信在流程的閃回情節(jié)中也會有不少畫面。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類型蝙蝠俠衍生游戲尚未介紹,其中較為知名的當屬《樂高蝙蝠俠》三部曲。2008 年的第一部《樂高蝙蝠俠》就以其精致的設定、故事和特色玩法吸引了不少受眾,游戲中玩家將會扮演蝙蝠俠與羅賓,并以各種方式來保衛(wèi)城市,并逮捕那些脫逃的罪犯。良好的口碑與銷量也催生出了 2012 年的《樂高蝙蝠俠2:DC超級英雄》和 2014 年的《樂高蝙蝠俠3:飛越哥譚市》。
此外,蝙蝠俠衍生作品甚至還有非動作類的游戲,2016 年《行尸走肉》系列的開發(fā)商 Telltale Games 帶來了頗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蝙蝠俠:秘密系譜》,本作一改以往動作冒險的玩法,在保留些許打擊要素的基礎上,設計一套互動電影式的游戲結構。
《蝙蝠俠:秘密系譜》的流程里,部分情節(jié)會讓玩家選擇是扮演布魯斯韋恩還是蝙蝠俠,以此衍生設計了諸多不同分支劇情,并且與漫畫緊密聯系,最終提供了一段高質量的故事。
關于《蝙蝠俠:秘密系譜》,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本作會以 3D 視角呈現 2D 漫畫風的畫面,雖然整體流程里播片的分量大大高于實際的互動解密玩法和 QTE 操作,但總歸并沒有陷入走路模擬器的怪圈,保持了一定自由度和探索要素,總體來看還是值得一個好評的。
眼看互動電影式的創(chuàng)新頗具成效,Telltale Games 也沒有停下開發(fā)的腳步,一年后的 2017 年續(xù)作《蝙蝠俠:內敵》就正式發(fā)售。這款續(xù)作的玩法和設計思路其實變化不大,仍舊是在分支敘述的基礎上提升更高的自由度和可玩性。不僅玩家的選擇會影響劇情走向,自由探索、打斗、QTE系統(tǒng)等方面也維持了高質量。
本作講述了一段令人難忘的小丑起源故事,獲得了玩家和媒體的一致好評。盡管多年來蝙蝠俠和小丑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經典的解釋和呈現,但《蝙蝠俠:內敵》所描寫的故事非常復雜,道德界限完全進入了灰色領域,流程中會引發(fā)諸多思考,但玩家卻很難說出是非對錯?!厄饌b:內敵》的劇情甚至獲得了 2018 年美國作家協會獎提名,想必這已經足夠描述本作的優(yōu)秀之處。
除了上面兩款劇情為尊的作品,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 2013 年的格斗游戲《不義聯盟:人間之神》與它的續(xù)作《不義聯盟2》,游戲中蝙蝠俠作為可用角色登場。該系列作為格斗游戲不僅不同人物攻擊方式、技能各不相同,甚至還創(chuàng)立了一個獨立的故事線,為玩家提供豐富操作性的同時也保證了有“戲”可看。
>>>結語
總的來說,蝙蝠俠 IP 無論在漫畫界、影視界、游戲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愛上這位黑暗騎士的原因不盡相同,而我之所以對蝙蝠俠情有獨鐘則是因為布魯斯·韋恩始終記得自己是個“凡人”,與我們一樣的凡人。他并非被選擇成為一名英雄,也不是因為某種能力覺醒成為英雄,而是哪怕被千夫所指,哪怕被自己親手拯救的市民送上絞刑架,他仍選擇為正義而戰(zhàn)。羅曼·羅蘭曾經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蛟S這就是我最初被蝙蝠俠吸引,并持續(xù)粉到現在的原因吧……
好啦,那今天就聊到這里。不知道你最喜歡的蝙蝠俠衍生游戲是哪一款?對于尚未發(fā)售的那些作品又有哪些期待呢?希望在評論區(qū)看到大家的分享和交流。如果覺得我們做的不錯,可以點贊關注。當然,也歡迎提出意見和建議,讓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