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失去了整個四月。但在還未解封的五月,“買8424西瓜”這件事已提上了上海人的日程。社區團購也會為8424開綠燈,因為在這座城市,它就是必需品,也是上海人每年夏天的執念。
(相關資料圖)
在上海,西瓜只分兩種:8424和其它。自8424來到這座城市,就成了絕無對手的“瓜王”。30多年來,它用脆甜多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是在上海買瓜的“唯一暗號”。
也許你曾聽到過這個令人驚訝的數據——全球西瓜產量的60%是中國貢獻的。中國人看熱鬧時自稱“吃瓜群眾”,確實名副其實。
參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的西瓜產量為6086.12萬噸,位居世界第一。產量是第二名到第九名總和的3.17倍。
而且西瓜不耐運輸,所以中國西瓜出口數量很少。同時云南、廣西還因為不夠吃,從附近的緬甸等國進口了不少。
西瓜并非中國土著,老家在遙遠的非洲。西瓜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唐代或五代時期,唐代多種文字資料記錄了“寒瓜”,與西瓜極為相似,現代又出土過一個唐三彩西瓜。
而五代則是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說西瓜自西而來因此得名。現代發掘的漢墓倒是出土過“西瓜種子”,但到底是不是西瓜的其實還有爭議。
無論如何,到了中國的西瓜終于找到了自己大展宏圖的土地,從此開始開枝散葉,一步步成了中國人最愛的水果。
而把中國人送上“世界第一吃瓜群眾”寶座的,是吳明珠奶奶。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當時的她是一個25歲的武漢姑娘,身高1.55米,體重30多公斤,主動請纓去新疆后扎根于疆幾十年。
伊選、皇后、芙蓉、郁金等30多個品種,都是吳明珠奶奶選育而成的。如今中國人的吃瓜自由,都是她幾十年的心血結晶。而上海人最愛的8424,也是出自她之手。
根據上海市檔案館的數據,2021年上海人在五一假期里吃掉的西瓜,占同期全國總量的18.9%。而且這已經是上海人二度成為“最愛吃瓜的群眾”了。?
在上海,“8424”這四個數字是買瓜的密碼。8424拆開解釋,其實就是“84年的配比實驗中,第24組良種”。這組良種是當時各方面最出色的西瓜種子。
這種西瓜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早佳”,表明它“早熟又品質佳”。但叫順嘴的上海人堅決不改口,最終在注冊商標時還是從民意取了“南匯8424”。?
天將降好瓜,必先饞吃瓜群眾。1983年,氣候反常,正待茁壯成長的西瓜遭受多雨和低溫,嚴重減產。南匯縣產量最低的生產隊只產了48斤8兩。
到了酷暑,街上無瓜。但不要小看上海市民的吃瓜心,無瓜可吃的市民直接寫信給了當時的上海市市長汪道涵。而市長也立刻要求徹底解決“上海市民吃瓜難”的問題。
彼時恰巧離8424誕生還有一年,上海先引進了“伊選”。伊選像個貴族大小姐,艷壓群芳,上海原先種植的品種全部黯然失色。?
但“大小姐有顆玻璃心”,夏季的暴雨天,一陣雨一下,地里的伊選就能裂掉一大片。運輸的時候不小心一顛也會裂,從田間地頭到商店,有30%的伊選就這樣破了。
愛吃瓜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沒過多久,8424誕生了。限于遙遠的距離和當時的條件,等知道、了解、引種這一系列工作做完,已是1988年。?
上海的地理環境也很適合8424生長,尤其南匯更是它的仙緣福地。同樣甜,同樣多汁,皮還比伊選堅韌的8424,就這樣成了“上海瓜王”。成就了一場吃瓜群眾和天選之瓜30多年的雙向奔赴。
童年的夏日回憶,一定有在瓜攤學大人東拍拍、西拍拍的一幕,最后也一定收于看眼緣買走一只。怎么挑選一個好瓜,是恒久不衰的課題。?
看瓜臍是大是小,或是紋路是否清晰,其實都不是“西瓜是否熟”的正確答案。瓜臍原本是雌花所在的位置,脫落留下的瓜臍大小是隨機的。
而紋路是否清晰也不是判定標準,要知道西瓜界也是有“瓜丑心善(甜)”的,何況還有黑美人這種通體黝黑的西瓜。
不過瓜蒂還是有一些說法的,有說瓜蒂是直是彎代表是否甜,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西瓜在種植的時候會人工“翻瓜”,讓它均勻受光,這時就可能會造成瓜蒂彎曲。而且瓜蒂本身有彈性,自然長歪也是可能的。
但西瓜在成熟時,瓜蒂會彎曲并靠近西瓜。所以瓜蒂可以用來判定西瓜是生還是熟:直且多毛的,基本確認是生的;彎曲但不貼近西瓜的,有沒完全成熟的可能性;彎曲而貼近西瓜的,大概率是熟的。
此外,瓜蒂如果已經干枯,說明這西瓜可能不太新鮮了。那別管它彎不彎,都別買了。?
所以最靠譜的挑選西瓜是否熟了的方式是什么?還真就是聽聲音,有科學家甚至為此寫過論文。用“人話”翻譯一下,生瓜是清脆的聲音,熟瓜是比較悶的聲音,熟過頭的瓜是十分沉悶的聲音。?
所以下次買瓜,用手指彈一彈(比拍一拍效果好),用心多積累一些經驗就能掌握了。成熟度適中的西瓜一般都會甜,如果不甜,大概率是品種/產地問題。?
比如你也許吃過成熟但不怎么甜的8424,那多半是8424前面沒有“南匯”兩字。是的,“8424”和“南匯8424”是不一樣的。?
8424只是種子的名稱,拿這種子種出的都叫8424西瓜。但只有上海市南匯區的鹽堿地,因為PH值在7以上,有利于西瓜聚糖,種出的8424才格外甜,可比其它產地甜度高出2度。?
再進一步,欽公塘以東的土地PH值在7.2以上,作為產地品質更佳。此外還有實生和嫁接的區別,門道頗多。不過好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農協會已經出了標準,也把“南匯8424”注冊成了商標。
所以,只要認準商標去買就行了,不用親自跑到上海西南角的瓜地里去摘。中國各種農產品團體標準或原產地標識也在逐步推進,要吃個好瓜可以先查一下你所在的地區有何“名牌”,然后認準了購買就好。
哦對了,“冰西瓜更甜”不是你的幻覺。隨著溫度降低,西瓜中的呋喃型果糖會轉變為吡喃型果糖,而后者的甜度是前者的3倍。所以西瓜買回家可以放進冰箱冷藏一個小時再吃。不過腸胃虛弱的人還是吃常溫西瓜吧,健康最重要。
西瓜瓤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葡萄糖、蘋果酸、蛋白氨基酸等,西瓜皮也富含維生素C、E,甚至西瓜籽也有蛋白質、維生素B2等營養物質。用“全身都是寶”來形容西瓜一點都不算吹捧。
西瓜性寒涼,在炎熱的夏季則正好能用來解內熱。《本經逢源》記載: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瀉。因此西瓜有“天生白虎湯”的美名,白虎湯是清熱生津,解渴除煩的傷寒論經方。
《隨息居飲食譜》同樣有記載:口腔炎用西瓜皮曬干,炒焦,加冰片少許同研末,用蜂蜜調涂患處。所以西瓜這等“自然恩物”,把它整瓜吃盡才是最高敬意。
西瓜切半,用勺挖著吃,是最直接也幾乎只屬于中國人的豪爽吃法。但豪爽背后,也有溫婉與精致。?
點擊圖片看水果的奇妙搭配
兩廣和海南,薄薄一撮鹽,讓這位夏日主角有了搭戲的最佳配角。如果加的是抹茶鹽,更是在舌尖上演了一場熱鬧的話劇。
榨汁也是老少皆宜。加上些許薄荷,那一口透心涼的甜潤,是工業糖水模仿不來的。?
如果和酒搭配,就成了大人專屬。不管是中式的燒酒,還是西式的龍舌蘭,換一個舞臺,西瓜依舊出彩。
驕陽灼人,心也跟著蟬鳴一起煩躁。這時舀一勺西瓜露,半固體的西瓜滑過食管,潤過心口。燥熱全消,心情自然平靜下來。
屬于西瓜的想象力并不被“甜味”所節制,河南、山東等地會在做黃豆醬的時候加入西瓜。咸香中多了一份甜,西瓜也能“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瓜皮乃是最后一絲物盡其用,老底子江南人到了夏天一定要做各式醬瓜。生瓜、黃瓜是醬瓜的門面,需要慎重對待。西瓜皮做醬瓜則顯得更加隨性,有就順手做一些,喝粥時隨意挑兩塊。
不高興腌曬,那就涼拌。鹽腌15分鐘擠掉水,加點彩椒和調料,涼拌西瓜皮更加簡單與隨意。下午吃西瓜,晚飯吃瓜皮,物盡其用是千百年積累下的智慧。
很多人在懷念2019,可惜過去的美好回憶只能停留在過去。但有西瓜的夏天,依舊是美好的每一天。
自有瓜熟蒂落時,那時讓我們再踩著凳子吃著瓜,笑談今古百家事,做回我們悠然自得的“吃瓜群眾”。
參考資料:
1.沈黎明.吳明珠: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
2.王江平等.戈壁“明珠”終無悔 只為甘甜潤民心
3.趙姜.中國西瓜產業發展的經濟學分析
4.劉文革等.我國西瓜品種選育研究進展
5.上海市浦東新區農協會.上海市團體標準:南匯8424西瓜
6.戴軍.中國瓜農在緬甸承包西瓜種植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7.水果獵人楊曉洋.【水果獵人】如何更優雅地吃瓜
8.智研咨詢.2021年中國西瓜供需及進出口分析
9.廟堂風云.西瓜的歷史淵源有哪些?試問:你是合格的吃瓜群眾嗎?
文|芋頭
圖|鐘珩
部分圖源網絡
部分圖源一條生活館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