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洲在工作中
(相關資料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陸緣 通訊員 王夫之 熊利兵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鄒斌
坐在位于深圳寶安區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陳永洲想起1993年春天,他辭去湖北電信局廣水分局局長職務,趕著“下海潮”只身前往深圳特區創業,轉眼已是三十年。
三十年前,科班出身的他瞄準通信行業;創業第一個十年,他的企業資產近億元;新世紀初,創業第二個十年,他二次創業,打造了一家產值逾億元的企業;第三個十年,他的通網技術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掛牌。回顧過往,他始終以創業者的身份和姿態在奮斗。
近日,“天南海北江夏人”報道組在改革開放前沿深圳市,采訪了通網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永洲,聽他講述永遠走在創業路上的故事。
局長下海闖特區
1992年底,著名詞作家蔣開儒創作的《春天的故事》風靡一時。那年,受南方談話影響,大批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紛紛下海經商。
也是這年秋天,28歲的湖北廣水分局局長陳永洲向單位請了兩個多月假,秘密南下來到深圳,和幾個同學走街串巷調研,準備注冊公司在通信市場大干一場。
臨近春節,陳永洲回到家中,將想法告訴給父母、妻子,父親抽著煙想了很久,說:“要慎重,畢竟已經結婚,還是有小孩的人了。”頓了一下,父親又說,“真的要去,我們也支持。”父親懂他,知道攔不住他。從小到大,他都沒有讓父親操太多心,父親也深以他為傲。
陳永洲于1964年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鄭店街段嶺廟,在兄弟四個中排行老大。當年他上的是當時的武昌縣一中首屆高中重點班,成績相當不錯。1982年高考前的一場疾病,讓他以一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
考慮到父母不易,三個弟弟也在上學,陳永洲放棄復讀,自己作主報了當時郵電部所屬的重點中專——湖南省郵電學校(湖南省通信學院的前身),算是國內第一批學習通信的人才。
畢業后,陳永洲被分配到黃陂長途通信傳輸局,后來調到廣水分局,從事郵電通信傳輸的線路維護工作。雖然工作生活在窮鄉僻壤,但他以苦為樂,還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北京郵電學院的本科學歷進修。由于工作出色,1987年,年僅23歲的陳永洲當上了湖北電信局廣水分局局長。
這次陳永洲決意辭職南下,父親沒再說什么,東拼西湊了2萬元交給他。“那時候,工資每個月才100元。”陳永洲非常感謝父親。
瞄準通信工程創業
來到深圳后,陳永洲和同學合伙在寶安區成立了一家通信工程公司。他們租了一間爛尾樓,買了一輛自行車,請了幾名工人,開始了創業之路。
說是公司,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包工頭帶著幾名工人成天在工地上做電信工程施工的體力活。他跟工人們一起睡爛尾樓,睡破鐵床,吃煮白菜。“從設計到施工全程參與。”陳永洲回憶。
當年,陳永洲的公司就完成了一千多萬元的項目,賺了一百多萬,“當年底光獎金就拿了近5萬元。”他說。陳永洲用第一桶金買了一輛工程車,在寶安城中村租下一百多平方米的民房作為辦公室。
彼時,中國現代網絡通信開始萌芽,正值深圳黃金發展期,通信產業發展迅猛。得益于此,他的公司高速發展,到2000年,員工發展到150多人,資產近8000萬元。然而此時,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幾個創始人看法開始不同。2001年初,作為企業創始人和總經理,陳永洲權衡利弊后作出了一個決定:裸退。
成功之道在于專注
一夜之間,陳永洲又回到了一張白紙。但他認準了通信這條賽道,“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市場依然是一片藍海。”他說。
于是,2001年6月,深圳市通網技術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陳永洲開啟了到深圳后的第二次創業。公司主營業務為電信工程施工、深圳電信市話通業務代理、手機銷售門店等。
“人才、資金、團隊,所有東西都需要重建。”陳永洲說。他又回到了當包工頭的生活,帶著工程施工隊從一個工地轉戰另一個工地。深圳的夏天悶熱,十幾個人擠在一個小工棚里,那時候最怕下雨,外面下大雨,簡易工棚里下小雨。
憑借專業而敏銳的判斷,陳永洲踩對了每一步。2004年前,手機黑白屏轉彩色屏,通網公司憑借幾款國產手機的代理在市場上占得一定份額,到2005年,公司凈資產達到3000多萬元。2006年9月11日,他成立了第二家公司——深圳市通網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專注通信信息工程項目的施工,而通網技術公司則轉向為專業的電信增值產品服務和技術支持。2007年,深圳電信首次將幾個區域內“自建他營E家廳”對各代理商進行公開招標,通網抓住了這次機會,加深了與深圳電信的業務合作。作為深圳電信手機終端供貨平臺之一,通網實現終端銷售15余萬臺。
“不管是手機銷售還是通信基礎工程建設,都是發展最快的十年。”2011年,陳永洲的通信公司由最初的10余人,發展成為員工200余人、年產值逾億元的企業。
2011年,通網公司成立10周年時,陳永洲總結這十年的成功之道:“專注,公司始終圍繞通信建設和通信解決方案發展。”
創業腳步永不停歇
新的起點上,陳永洲思索如何讓企業可持續發展。“2011年以后,我感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春天來了。”他說。
陳永洲洞察到,信息消費的終端市場遲早會放開。為此,在國家政策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他已開始琢磨“最后一公里”蘊含的商機。
2012年初,陳永洲決定將駐地網(指用戶終端至用戶網絡接口所包含的機線設備)投資、建設與運營列入公司轉型目標。通網公司先后與一批大型房地產開發商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軍住宅小區、工業園區、城市綜合體的駐地網業務。當年6月,國家工信部正式發文,允許民間資本運營駐地網。
2014年被稱為中國4G商用元年,移動互聯網迎來快速發展。為規范民營寬帶運營商并引民資進入寬帶入網業務,工信部在2014年底宣布將為民營寬帶運營商發放試點牌照。也就是在這一年,陳永洲的通網公司取得了由工信部發放的通信轉售業務資質牌照。這一年,他的公司已簽約了近200個社區涉及近20萬戶的駐地網項目,年產值近2.8億元。
2016年4月,他旗下通網技術公司在新三板掛牌。目前,通網集團的業務范圍包括駐地網業務、智慧社區O2O平臺、電信業務外包、通信工程建設業務、建筑智能化業務。
近幾年,由于國內外因素影響,通網公司發展放緩了腳步,“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采訪時,恰值深圳暖春,陳永洲說,在新的歷史時期,創業者的腳步永不停歇。
■ 記者手記
通者無疆,信往開來
“通者無疆,信往開來。”12年前,在通網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際,陳永洲寫下這樣一句話。從1993年放棄金飯碗下海闖蕩開始,這句話似乎一直伴隨著他。
“英雄造時勢,時勢鑄英雄。”不論是九十年代創業成功,還是新世紀通網公司的創立和新三板成功掛牌,陳永洲的成功無疑都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和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
然而,機遇出現,就需要膽量和智慧。縱觀陳永洲的創業史,從通信基礎工程建設到移動互聯網,再到智慧社區建設,陳永洲以敏銳的洞察能力,抓住了時代發展的機遇。
通網的發展史,也是眾多民營企業創業史的一個縮影,十年間,有人才、資金匱乏的艱難與困惑,有陷入失誤、競爭失利的教訓和反思,也有突破市場、與電信、業主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壯懷與歡欣鼓舞,有團隊共進退、同成長的喜悅與收獲。
對于當年的“下海派”,有人說:“歷史的年輪轉動,他們的事跡為今天的創新發展留下可供探尋的蹤跡,值得我們反復了解。”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放棄鐵飯碗闖特區 三十年專注通信市場 局長下海創出“新三板
21歲生日的意義-焦點日報
拉塞爾半場10投4中拿下12分 首節只拿2分&次節10分!-微動態
數字萬用表測量電阻無窮大顯示啥_數字萬用表測量電阻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超預期同比增19% 系列酒今年營收目標200億
下周6只新股上市:創業板森泰股份 科創板華曙高科、索辰科技、
花店最忙的一天是哪一天?-環球今日報
上海虹橋火車站停車場電話號碼_上海虹橋火車站停車場怎么收費-當
廣交會創辦67年來累計出口成交1.5萬億美元 境外采購商約1000萬
五一出游熱 假期首日火車票秒沒 經濟酒店賣出瑞吉價格-全球時訊
降價30%!哈蘇H6D-50C促銷量下降5.5萬 讓大眾大跌眼鏡
2023年通州區小學入學數據調查家長問答一覽-環球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