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孝義皮影戲遇上云岡石窟
時光無情,石窟終會崩毀剝落。而數據的世界里,不會再有風化侵蝕。當古老的石窟造像轉化為數位,皮影藝術如何連通跨越千年的信仰力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孝義皮影戲,因流行于山西省孝義市而聞名。它起源于戰國時期,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
侯建川是孝義皮影戲第八代傳人。如何將皮影藝術傳承下去,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侯建川:“皮影已經走向衰落了,也沒有人看了。但是這個藝術不能丟,我就想把這個技術給留下來。”
云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化研究室主任寧波機緣巧合看到侯建川的皮影藝術后,生出靈感,尋求一次特別的合作。他希望引入孝義皮影,將云岡石窟中的故事生動詮釋給當代觀眾。
侯建川:“以前我們孝義皮影演的都是道教的故事,比如《封神演義》,還沒有演這個佛教的,云岡石窟的更是沒有,這是一種突破。”
如何把相對陌生的洞窟造像形象轉化為皮影呢?
人物的刻畫要做到惟妙惟肖,但洞窟高達十幾米,無法近距離觀察,加之一些佛像風化嚴重,面容難辨。這給侯建川的創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回到工作室,侯建川立刻開始著手為云岡石窟設計皮影。但第一稿試演時,侯建川覺得效果并不理想,石窟中的人物還原度不高,皮影的人物形象總顯得不夠傳神。
此時,寧波的數字化團隊正在對云岡石窟進行一項研究工作,他們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石窟進行多角度、交叉式、高精度掃描。讓云岡石窟那些在現實中難以觀察的細節得到清晰呈現。
這些數字化圖像,為侯建川制作皮影提供了清晰的參照。
萬事俱備,侯建川再一次開始創作皮影。
△畫稿
△打磨牛皮
△描繪輪廓和圖案
△敷彩
在數字化技術的幫助下,一場以云岡石窟為內容藍本的孝義皮影戲即將上演。
這次跨越千年的藝術傳承,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精彩呢?
用機械臂表演的木偶戲,你看過嗎?
晉江布袋木偶戲,是福建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
作為晉江掌中木偶表演技藝第六代繼承人、行內知名“花旦”,蔡美娜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古老的技藝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蔡美娜:“木偶戲的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等等。在一個戲當中,要體現一個人物的喜怒哀樂,那么就得從演員的手指手掌的表演來掌控。”
一天,廈門大學數字媒體計算中心年輕的技術團隊攜帶著一份貴重的禮物前往晉江。這份禮物是一臺由數據驅動的機械臂。技術團隊希望它能掌握表演動作要領,配合掌中木偶劇團的演員們進行一場多媒體交互演出。
木偶戲每個角色都有著不同的表演風格。也就是說,手指的每一個姿態,每一種動作的組合都表達著不同的角色特征。技術團隊是通過什么技術,讓機械臂能夠準確模仿出木偶表演者的真實動作呢?
木偶戲中旦角動作柔美細膩,丑角動作則更為活躍,究竟哪種角色更適合用機械臂的控制節奏和動作節奏來演繹呢?
最終,依據演員的動作,機械臂的表演動作被模擬編排出來,一場加入科學元素的木偶演出即將上演。
蔡美娜:“其實傳統藝術最注重于傳承,傳承這兩個字真的是意義重大。”
如今,傳承與數字的方式將人與機器相連,但數字的背后依然是人類對于自我歷史的堅守。后繼一代更有機會突破思維定勢,擁抱文明更迭發展的未來。
在數字時代,理解傳承就是理解我們自身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敬請收看今天(6月18日)13:30檔
CCTV-4《傳承》(智慧篇)——《數據之恒》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