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催收公司”宣布停業,引起人們對這個行業的關注。記者對他們的工作進行了調查:催收公司員工每天平均撥打電話上百個,現在這樣的催收效果已越來越不好。雖然催收行業正總體朝著合規方向發展,一些催收手段卻仍游走在法律的邊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案例
欠款人說被催丟了工作
所謂“催收”,是指對信用卡或其他借貸形式的逾期不還錢客戶,通過適當手段,提醒和要求借款人履行義務,達到還款目的的行為。然而在現實中,催收卻存在騷擾、恐嚇家人等形式,有的逾期不還者更是因此丟掉了工作。
“暴力催收,威脅恐嚇,聯系我家人。”敲下這一行字時,王濤的內心很無助。幾年前,他在一家信貸平臺借錢,目前已逾期7筆,共計需償還近60000元。因為種種原因,暫時無力償還,他并不打算“玩消失”或耍無賴。當每一期還款日的前后,他手機上就不時響起陌生來電,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也收到催收短信。電話和短信催收,王濤尚且可忍受,但拿家人威脅恐嚇,他有些受不了了。從他出示的截圖看,有陌生號碼加他微信,表示已為其減免了一千多元,并詢問“你閨女是不是戴個眼鏡?給她學校領導說說你欠錢不還?”
催收信息發給家人和朋友的情況,并不少見。甚至有人說,催收電話短信持續不斷打到工作單位,導致個人負債情況被公開,最終被單位辭退。
“單位都知道了。這屬于泄露個人欠款信息。”翟墨朗在某消費金融平臺逾期后遲遲未償還,結果催收短信甚至被發到了前同事手機上。逾期行為公開后,他被單位辭退。翟墨朗十分不解,催收人員是如何知道其工作單位和前同事電話號碼的?他認為,該平臺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這種做法,是違規催收。“為什么會發送催收信息給與我無關的第三方?”
當前,因為逾期未履行償還,被催的人并不少。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只要輸入“暴力催收”,就會彈出27萬余條投訴信息。其中,多數網友投訴表示遇到了電話短信“轟炸”、騷擾威脅家人甚至電話被持續打到工作單位等催收形式。
調查
催收業務靠提成賺錢
逾期還不上錢者接到的催收電話或短信究竟來自哪里?是誰在開展催收活動呢?
記者了解到,催收方主要來自于一些小額貸平臺、銀行金融機構、信用卡業務、互聯網金融平臺、消費金融公司等,不同機構或平臺對催收做法不一,大多都有催收團隊,但同時也會視情況委托外部機構,與第三方催收公司合作。
對逾期客戶進行分賬齡處理,是目前業內比較普遍的做法。“根據逾期金額的大小、逾期時長等不同因素,各家的做法也不一致。我們逾期兩個月時間以內的客戶,內部團隊負責催收;逾期兩個月以上的,就會采用外包催收。”北京一家金融平臺員工表示,與第三方催收公司合作在業內并不少見,同一家機構或平臺同時可能合作多家第三方催收公司。不同的是,對委外公司的專業資質、從業經驗等標準的把關各有不同。
一項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全國市場共有3000多家催收公司,僅信用卡催收公司就有1000多家。而記者近日在企查查平臺,以“催收”為關鍵詞搜索發現,目前全國存續和在業的開展與催收相關業務的公司,已有7900余家。
如此龐大的催收市場背后,是催收業務的旺盛需求。而依據逾期特點,外包給第三方催收公司的催收需求,往往已經是“老大難”。也因此,第三方催收公司多半有嚴格的考核形式和不小的工作壓力。
一家第三方催收公司前員工表示,此前自己主要做網貸逾期客戶的催收工作。入職時,公司對于員工的催收培訓有講解話術,對不同逾期客戶用不同話術催收。“壓力很大。我們的提成是按照總業績的百分比來提的。”他說,最近看到有被“一鍋端”的催收公司后,有點坐立難安,“還是不太適應催收模式。沒有安全感,無論是從穩定性還是業績上來說。”另一名催收公司員工表示,他們的考核方式是“打排名+提成”,不過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壓力和模式。
亂象
為催收不惜鋌而走險
采訪發現,對于逾期不還錢客戶,催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但不限于電話短信提醒催收、郵寄催收函、律師函、起訴書等信函,甚至存在上門催收的形式。
“客戶逾期的前3天,我們用機器人或智能客服批量進行電話和短信提醒。”北京一家金融機構的員工介紹說,而越到后面,人工催收員才會介入,“每天上百個電話也是挺普遍的。”不過,在該公司,即使是合作的第三方外包公司催收,對逾期客戶的個人信息也是脫敏處理,“只能在系統里一個個撥打下去,但看不到當事人的電話、姓名、身份證等關鍵信息。”
這在催收行業里,應當算是“清流”。記者聯系上一家催收外包服務公司,對方在介紹完自己主營業務和催收方式后,表示如果需要催收,直接將逾期客戶的信息通過郵件的方式打包傳輸即可,“我們與好幾家小貸或消費金融平臺都有合作,都是用郵箱把要催收的人的相關信息發過來就行。”
類似傳輸方式,無疑加大了逾期客戶信息泄露和被轉賣的風險。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多份判決書就顯示,前述宣布停業的“國內最大催收公司”,就有員工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獲刑。其中,被告人肖某半個月內非法購買了65次公民的乘車記錄信息達300余條,還將以上信息倒賣,從中賺取差價。“公司內的員工都是靠買賣公民的信息來幫助顧客找到他們想找到的人。”
為了“找到想找到的人”,催收過程中難免滋生一些亂象。現實中,有逾期者不堪重負,往往選擇不接電話、關機或換手機號碼“玩消失”,這讓某些第三方催收公司鋌而走險,找渠道查詢更多相關信息。“不光你的緊急聯系人,包括你身邊朋友的電話,親戚的電話,單位老板的電話,全能查到。”湖北一家催收公司的員工表示,如果遇到逾期者“玩消失”,會通過一些渠道找到其第三方聯系人,而后進行提醒和催收。
轉型
在合法合規中求發展
“以前那種粗暴的,或者不太合規的催收方式,越來越少了。”一位催收業人士介紹,他們合作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催收人員上班不能帶手機、無法獲取用戶全部信息,催收記錄、錄音都要保存。
采訪發現,與催收手段的合規合法相比,催收行業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職業壓力”。“我們的經驗和數據表明,電話短信催收的成功率越來越不明顯。”天津一家催收外包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之前催收還“踩過紅線”,但眼下是越來越不敢了,“我們主要做發律師函和起訴了,走起訴效果更好,畢竟真是要凍結資金和執行的。”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的政策法規要求和近年興起的“反催收力量”,也讓催收江湖不得不逐步轉向合規。“現在稍不注意溝通態度和催收方式,就可能被投訴,進而要求減免債務或協商延期等等。”有催收業人員說,因此必須杜絕語言和行為上的暴力催收,注意服務質量和溝通態度,包括逾期者情緒心理狀態也要記錄備注。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對暴力催收等行為要堅決反對和嚴厲打擊,但同時也要思考催收行為和催收公司存在的原因以及金融消費者誠信問題。他建議,催收公司要繼續向著合法合規方向轉型發展,金融消費者更應該養成量入為出、合理借貸的良好習慣,不過度超前消費、過度借貸,將個人債務水平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內,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一旦個人貸款、信用卡出現逾期,或信用報告出現逾期記錄,應及時、主動歸還欠款,積極與金融機構和借貸平臺溝通協商。北京晚報 記者 李松林 宋溪 制圖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在合規與“踩線”之間游走——催人還錢的行業不落好|前沿熱點
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揭牌,預計今年8月竣工驗收
明朝歷史劇電視劇大全_有關明朝歷史的電視劇都有什么
外媒:瑞銀準備裁掉瑞信過半員工
連云港海州區新增1500輛共享電單車_每日消息
今日看點:王者榮耀王者多少星能上榮耀王者王者幾星
環球播報:交行打頭陣 國有大行4000億元分紅“盛宴”將開啟
環球微速訊:6月27日起,地鐵2號線威寧路站3號口暫時關閉!
我國正式接受世貿組織《漁業補貼協定》議定書
當前播報:新疆對天山創新團隊計劃等擬立項項目進行公示
普京:俄強力部門遏制了一場內戰
趙四直播大罵劉能兒子婚禮,列3點原因,滿肚子牢騷表示接待不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