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深圳、上海、南寧、成都等地陸續上線2023版惠民保,對產品進行升級。其中,擴大保障范圍、提升報銷比例、增加特藥種類等依然是“上新”的必備要素。《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梳理發現,2023版惠民保普遍對免賠額作了下調。
免賠額是保險公司不予賠付的部分。當前各地惠民保住院及特殊門診普遍都有1萬-2萬元的免賠門檻,整體偏高。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居民醫保次均住院費用8023元,這意味著不少日常住院醫療費用沒有達到惠民保報銷標準。
惠民保的高免賠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獲得感,年輕健康群體在自身可預料的范圍內,幾乎無法獲得賠付,使得續保率承壓。而隨著健康群體離開,參保群體的賠付率將越來越高,保險公司為控制成本不得不提高保費,產品性價比降低又將導致參保人繼續減少,從而進入惡性循環,被業界稱為“死亡螺旋”問題。
針對這一痛點,各地惠民保不斷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合理規劃免賠額。例如,2023版“滬惠保”特定院自費醫療費用保險金免賠額下降至1.6萬元,無理賠續保客戶一年連續續保客戶免賠額可再降1000元,兩年連續續保客戶最高可降2000元。
2023版南寧“惠邕保”基本醫療保險范圍外住院醫療費用和特定藥品費用責任免賠額均由2萬元下調至1.8萬元。
免賠額下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需錯配的矛盾。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各地惠民保的承保機構更加重視用戶獲得感,努力為其提供更貼合其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得益于科技賦能,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保險公司逐漸有能力對更高風險進行可控的經營管理。
不過,惠民保可持續發展仍存在諸多挑戰,包括各地項目良莠不齊,參保率普遍不高,賠付率差異較大等。同時,惠民保已經由最初的商業自主行為轉變為強政府主導的項目,但是消費者還未從對政府的依賴轉變成對產品的依賴。
復旦大學聯合騰訊微保近期發布的《2023惠民保健康發展十問十答報告》認為,惠民保可持續發展有賴于政府、保險公司、第三方平臺等各參與主體有序合作和價值主張的實現。各參與主體“多贏”是惠民保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實現普惠性與人民性的前提下,兼顧與保障參與主體利益。
事實上,免賠額下調就是兼顧各方訴求的體現。面向未來,保險公司應進一步提高風控能力,通過專業精算合理規劃免賠額與賠付率,進行有效控費。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