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上相伴多年、看似毫不起眼的痣,卻有可能突然威脅生命。這種因痣導致的致命癌癥,被稱為黑色素瘤。
(相關資料圖)
近日,中國好聲音第二季選手張恒遠因惡性黑色素瘤去世,引起關注。早在13年前,類似討論就曾出現過。2010年上映的電影《非誠勿擾2》中有這樣一段情節:由孫紅雷飾演的李香山被查出黑色素瘤后說,“全世界都拿它(黑色素瘤)沒轍,只要得了就等死,無藥可醫。”
一位皮膚科醫生接受采訪時回憶,《非誠勿擾2》上映后小半年,科里病房電話不斷、門診量暴漲,甚至有大夫只出診半天,就創下接診150多個病人的紀錄。
時隔13年,黑色素瘤重回公眾視野。得了黑色素瘤是否相當于被“宣判死刑”?如今,黑色素瘤的治療有哪些突破性進展?
黑色素瘤有哪些誘發因素?
黑色素瘤是來源于黑色素細胞的一種高度惡性腫瘤,多發生于皮膚,也可發生在四肢末端、直腸宮頸等黏膜,眼葡萄膜、軟腦膜等不同部位或組織,也是惡性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瘤種之一,曾被稱為“癌中之王”。
部分受訪專家坦言,目前黑色素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存在多方面原因,例如種族與遺傳、創傷與刺激、日光、免疫等因素均可能與之相關。
天津市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醫師楊吉龍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介紹,黑色素瘤的危險因素包括膚色白皙、有多發色素痣(尤其掌跖等易受摩擦部位)或發育不良痣、長期紫外線暴露或日曬史、有黑色素瘤家族史或既往曾有黑色素瘤病史等。
其中,紫外線照射是黑色素瘤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會導致細胞內遺傳物質DNA發生突變。陽光照射導致的皮膚曬傷、雀斑和痣均是黑色素瘤發展的危險因素,黑色素瘤的發生與紫外線下暴露時間呈正相關,尤其是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室內設備產生的人工紫外線照射如日曬機器床等也是誘發黑色素瘤的危險因素。
同時,膚色較淺的人、具有黑素細胞發育異常痣的人、具有多發黑素細胞痣的和不典型痣綜合征的人、家族黑色素瘤史的人都是黑色素瘤高危人群。
此外,皮膚黑色素瘤的發生與相關基因突變(如NRAS、NF1和B-Raf等)之間存在一定聯系。作為一種免疫原性腫瘤疾病,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黑色素瘤生長會因此增快。
哪些部位有黑痣需要多留意?
楊吉龍指出,我國黑色素瘤患者的特點與國外患者不同,發病率和病變類型也明顯不同。如國外黑色素瘤多為皮膚病變,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很少。而國內患者多發于肢端(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及粘膜,且治療效果也較差。
常見的皮膚黑色素瘤早期表現為痣樣病變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潰不愈、邊緣不整或有切跡和鋸齒、顏色改變、局部形成水皰、瘙癢和刺痛等,進而可出現衛星灶、局部淋巴結腫大和遠處轉移(如遠處皮膚、淋巴結、肺、肝、腦、骨等)。
楊吉龍提醒到,普通體檢多關注臟器等疾病,對皮膚方面的腫瘤容易忽略,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應該受到足夠重視。由于皮膚、肢端等部位多暴露在外,很方便進行自我檢查。手、足、頸部等易摩擦部位的黑痣更需引起關注,摩擦或刺激黑痣易引起癌變。經常摩擦或刺激黑痣,可能引起黑痣形態、顏色、大小等改變,出現增大、痛癢、破潰、滲液、出血或結痂等表現,長期炎癥刺激有可能誘發癌變,需及時就診。
在楊吉龍看來,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黑色素瘤療效的關鍵。對懷疑是惡性黑色素瘤的患者或者確診是惡性黑色素瘤的患者,包括全身皮膚在內的體格檢查是必須的。懷疑粘膜來源的病變還需要對口腔、鼻腔、咽部、肛周、泌尿生殖系統進行檢查:
①平時應該自我檢查,注意觀察皮膚上各個部位的色素痣和斑點;
②發現皮膚上新發的色素痣、斑點,應持續觀察,并且對色素痣或斑點變化情況做好記錄,如若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③戶外出行為避免暴曬,做好物理或化學防曬;
④切勿自行反復修剪或弄破特殊部位色素痣,嚴禁自行隨意處理痣,若要處理,去正規醫院,切勿去非正規醫院;
⑤手足易于摩擦部位的痣為防惡變,可考慮預防性手術切除。
也有網友擔心,不小心摳掉了黑痣是否會有一定風險?楊吉龍認為,若不小心摳了黑痣,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問題的,病變是良性,很快破潰會愈合。但反復多次鹽腌、切割、針挑、繩勒、藥物刺激、不恰當理療等不恰當處理等,都是黑色素瘤發病的高危因素。
黑色素瘤真的無藥可醫嗎?
醫學專家認為,黑色素瘤雖是一種惡性程度相對較高的腫瘤,但并不像影視劇中所說的那樣無藥可醫。
20年前,國內晚期黑色素瘤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時至今日,即使最嚴重的多發轉移的IV期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最高也可達到20%。像《非誠勿擾2》中的李香山一樣放棄治療,是不可取的行為。
楊吉龍表示,醫生會根據黑色素瘤的病理類型、分子特點和臨床分期來選擇治療方案并預測預后。對于早期發現且未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惡性黑色素瘤,經過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70%。
臨床分期為I-II期的惡性黑色素瘤局限于局部,沒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預后相對較好。預后相關因素還包括年齡、性別和原發部位。年齡與黑色素瘤存活率成反比,I/II期病變女性存活率高于男性,原發黑色素瘤的位置在頭面頸部的比發生在四肢的預后差。
III期惡性黑色素瘤因存在淋巴結轉移,具有明顯不同的預后。研究顯示,沒有潰瘍但僅有單一隱蔽淋巴結轉移的黑色素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70%左右。
但部分出現多發轉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治療起來依舊非常困難。IV期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中,重要的預后因素是遠處轉移位置,內臟轉移比非內臟(如皮膚、皮下及遠處淋巴結)轉移預后差。例如IV期黑色素瘤原發黑色素瘤合并潰瘍,且有四個或更多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為13-20%,中位生存時間是8-12個月。
哪些治療手段最有效?
楊吉龍表示,目前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五類是當前常用的抗腫瘤治療手段,這些手段在黑色素瘤治療的不同階段有不同應用方式。
手術:對于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如果沒有遠處轉移,患者需要切除原發病灶,并根據病理厚度決定是否擴大切除范圍。一定要注意的是,患者不應盲目截肢,因為研究表明擴切2cm和截肢在療效上無差別,但截肢后生活質量將大幅下降。此外,有一些姑息手術可以改善癥狀,但無法延長患者生存。
放化療:雖然黑色素瘤對放化療不太敏感,但在過去幾十年里,由于黑色素瘤治療手段有限,放化療仍然是中國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重要治療方式。
他特別提到,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近年臨床效果很好,且對身體的副作用小。免疫治療是腫瘤領域最熱門的進展之一。在過去十年中,免疫治療已廣泛應用于黑色素瘤治療。同時,特定靶向藥物治療效果較好,副作用相對較小,通常也作為首選治療手段。
免疫治療:近年來,新藥伊匹單抗、PD-1單抗、PD-L1單抗在黑色素瘤治療中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藥物在歐美黑色素瘤患者中表現出神奇療效。中國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療的療效雖然稍低于國外患者,但也表現很好,再加上免疫治療副作用小、方便易行,目前在臨床上使用非常廣泛。
靶向治療:靶向治療包括個體化靶向和廣譜靶向藥物。攜帶這些基因突變的患者對常規治療反應較差,而特定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較好,副作用相對較小,因此通常作為首選。
來源:國是直通車
流程編輯:TF022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