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我們注意到,正有越來越多的廣東年輕人,歷經拼搏之后,出圈出彩、閃耀世界。南都、N視頻持續推出《“出圈”廣東人》系列報道,講述他們在全球各地逐夢奔跑的故事。
在美國北堪薩斯城,一件融合中國傳統剪紙藝術和當地文化元素的地標雕塑《綻放》,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國南加州城市克萊蒙特的市政廳,雕塑作品《不朽之木(喬木:Arbor)》在此矗立5年,廣受好評。兩件作品都出自廣東籍旅美藝術家陳斯嘉之手。
陳斯嘉是美國一家藝術家組織的負責人之一,1985年出生于廣東汕頭,她的父親陳傳生是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汕頭剪紙市級傳承人。受父親影響,她從小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并將剪紙藝術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在她看來,藝術是無國界的語言,剪紙作為擁有1500余年歷史的中國傳統藝術,是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廣東文化的最好途徑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陳斯嘉從美國洛杉磯回到家鄉汕頭。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這位當代藝術創作者,聽她講述創作經歷、家鄉情懷,以及與父親兩代人在文化傳承中的交融與創新。
融合剪紙的作品成為美國城市地標
2009年,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后,陳斯嘉前往美國天普大學泰勒藝術學院繪畫與雕塑系攻讀碩士。如今的她,主要從事包含雕塑、繪畫和公共藝術的當代藝術創作,致力于推進國際文化藝術交流。
在陳斯嘉看來,不同文化之間需要溝通,而藝術在其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雖然這個世界有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但是很多的情感是共通的,從這些共同點出發,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藝術呈現,我相信不同族裔與背景的人能夠更加打破地理與認知的界限,尋求更多的共識?!?/p>
她的雕塑作品在美國廣受青睞。
2018年5月30日,別名為“樹與博士之城”的美國南加州城市克萊蒙特,揭曉了市政廳新雕塑《不朽之木(喬木:Arbor)》。這件獲得一致好評的雕塑作品作者正是陳斯嘉。
她融合了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的作品《綻放》,則成為美國北堪薩斯城的地標雕塑。《綻放》以當地的花為原型,有著六瓣抽象的花瓣,以剪紙的形式表現當地文化,通過社區聯結的方式,當地居民也參與了作品的創作過程。
陳斯嘉作品《綻放》。
《綻放》的花瓣上設計有“大黃蜂”圖案,陳斯嘉介紹,“這是當地的吉祥物,居民都很喜歡”。同時,她也將當地兩座著名的橋梁融入花瓣中,“花瓣上每一件東西都反映當地的文化和歷史背景”。
“這也是推廣剪紙的過程,能夠讓當地民眾對作品、對剪紙產生親切感,剪紙并不是遠在東方的藝術,剪紙也能夠與他們息息相關。”陳斯嘉說。
對她來說,剪紙也意味著家鄉,時刻提醒她在前行時不要忘記來時路。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陳斯嘉仍然不斷探索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相融合的新路徑。她向南都記者介紹起正在創作中的作品《翱翔》,“這件作品坐落于美國波茲曼市,這是一個與汕頭相似的海港城市。在創作中,我以兩片風帆作為造型基礎,用剪紙呈現當地海洋文化?!?/p>
陳斯嘉也非常重視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致力于讓當地的公眾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來,通過社區聯結開展講座、剪紙工作坊等,邀請當地民眾與藝術家分享自己城市的特別之處,讓國外民眾更加了解剪紙文化。“他們通過《翱翔》,了解到東方有一個跟波茲曼相似的城市,一下子就對汕頭產生了好感?!?/p>
陳斯嘉在波茲曼做剪紙工作坊。
“我的作品是他們了解廣東文化的一扇窗口”。陳斯嘉解釋道,對于很多歐美人來講,剪紙是很陌生的。但通過剪紙作品,歐美人可以了解剪紙是什么,進而了解到其背后的中國文化。“這種藝術的方式就是介紹中國文化、廣東文化的好途徑。”
一次展覽中,一名外國觀眾曾告訴陳斯嘉,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奶奶的故事?!八o我分享了很多關于他奶奶的經歷,他能從這些作品里體會到相同的感受,這讓我很感動。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帶給觀眾力量,從我的作品里汲取到積極的反饋?!?/p>
與父親一起創作“家的代碼”
剪紙對于陳斯嘉而言,是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視覺元素。她告訴南都記者,“文化身份、文化遷徙和文化移居,這些過程中的文明互鑒,以及文明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是我作品創作的主題。”
陳斯嘉從小看著父親剪紙長大,對剪紙十分熟悉。但從小學習油畫和雕塑的她,一直將剪紙視作業余愛好,并沒有與專業掛鉤。她向南都記者坦言,“我一直在研究當代藝術,沒有想到有一天也將剪紙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
2016年,揭陽潮汕機場公開征集藝術作品。這樣一次偶然的機會,成為了陳斯嘉與剪紙創作結緣的開端,讓她第一次與父親合作,也讓她開始思考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結合的更多可能性。
揭陽潮汕國際機場《SWA》作品。
“《SWA》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它是我與爸爸的第一次合作,這也是我第一次將剪紙元素融入到我的作品當中。‘SWA’是揭陽潮汕機場的IATA代碼,是獨一無二的,對我而言也代表著‘家的代碼’?!标愃辜握f。
《SWA》藝術裝置是一個燈箱,表面采用剪紙圖案,展現了多項潮汕民俗和藝術,底部的無邊水池則寓意“有潮水的地方必有潮人”。
“我覺得揭陽潮汕機場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很多華僑及旅客進入潮汕或者中國的首站。在這里需要有一個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藝術作品,既有國際化與現代化的審美,又能將潮汕的傳統地方特色非常直觀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在傳統藝術熏陶下成長,對當代藝術的學習與海外留學生活經歷,在陳斯嘉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強烈的碰撞。她在差異與交融中不斷探索文化與身份認同、個體與社群關系等命題。這也促成了《跋山涉水》系列作品的誕生。
“‘跋山涉水’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詞,源自于《詩經》,描述一段漫長跋涉但或許可以收獲驚喜的過程,這就像我們很多人往外走的路一樣,或許很辛苦,但卻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是我對于‘跋山涉水’這個詞的積極解釋。”
陳斯嘉《跋山涉水》系列作品。
陳斯嘉告訴南都記者,《跋山涉水》系列作品關注移民移居人群的故事與經歷。她向公眾征集有重要意義的圖片與資料,然后創作剪紙圖案,通過重置、拼貼的方式構建成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既可以看,也可以讀,通過將這些資料碎片化但浩如煙海地呈現,拼湊起一個個互相獨立又彼此相近的故事,以微觀的角度去記錄這個時代。
“廣東的煙火氣影響著我”
對陳斯嘉而言,家鄉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皬V東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煙火氣’,這種接地氣的生活方式,能夠讓人享受每一件事情,而潮汕對我最大的影響則是它的兼收并蓄和包容開放的海洋文化。”透過陳斯嘉的作品,廣東文化對其創作的影響可見一斑。
今年5月,陳斯嘉與父親陳傳生在廣州陳家祠舉行《鏤空的藝術——陳傳生、陳斯嘉的剪紙與公共藝術》展覽。陳斯嘉介紹,此次為陳家祠展覽創作的“陳”系列雕塑,體現了她對廣東宗族文化的思考。
“我做了兩個‘陳’系列作品。第一個作品以抽象的人為造型、上面以剪紙的方式呈現從古到今的‘陳’字的不同寫法。第二個作品是‘陳’字書法雕塑,人們對‘陳’字的寫法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我邀請了不同姓陳的人寫下‘陳’字后拆開筆畫,在空中重組成‘陳’字的雕塑?!?/p>
陳斯嘉《陳》系列作品。
陳斯嘉向南都記者解釋,“第一個‘陳’字的作品,著眼點是字體的演變跟我們文化傳承的相似性。雖然歷經千年變化,但我們的文化還是深深地扎根于儒家文化。”而“陳”字的書法作品,則是對集體與個體,宗族與個人之間互相成就,但也互相制約的關系。
陳斯嘉說,這次展覽是對傳統文化與當下創新發展的一種思考,“剪紙作為一門傳統手藝,它需要傳承,更需要發展,需要與這個時代結合,這門手藝才能夠活下去,而不是只能在博物館里供人瞻仰。”
家人的力量,是陳斯嘉在多年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不竭動力。“我的家人都對我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與幫助。我覺得我是自己最強烈的批評者,我看自己的角度可能最刁鉆,而他們第二‘刁鉆’”。陳斯嘉笑稱。
在她看來,作為藝術創作者,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爱攧撟鬟M入到忘我的境界,自己看東西就感覺都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家人和朋友如果能提供真實的反饋,會給我帶來更多靈感?!?/p>
父親陳傳生在藝術追求與生活方式上的言傳身教,也影響著陳斯嘉。“我父親是個有工匠精神的人,每一個細節他都會鉆研很久。我小時候不太能夠理解,覺得沒有區別,但成為藝術創作者之后,我意識到這些細微之處的較真往往決定了作品最后是否能夠得到最好的呈現。”
保持平和的心態面對職業,對陳斯嘉來說非常重要?!拔覀冊谂M行創作的同時,也要把握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接受和擁抱每一種變化,將這些變化轉化為自己的創作靈感,關鍵還是要有一顆平和且堅定的心。”
談及未來規劃,陳斯嘉坦言,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爱斏钔浦阃白叩臅r候,就努力地往前走,當生活趨于平靜的時候,就好好地享受當下。”
《“出圈”廣東人》系列報道
總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采寫:南都記者 彭雨欣 實習生 何茵桃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